近日,鄭州水患牽動著無數人民的心,各地群眾紛紛伸出瞭援助之手,與鄭州人民攜手並進,共同譜寫瞭“中國式”的人間溫情。隨著夏日的到來,我國很多地方都迎來瞭令人“頭疼”的雨季,這其中有物產富庶的東南沿海,也有林密境幽的中西部山區,而此行前往的位於大別山腹地的安徽省霍山縣,自然也不例外。
霍山縣位於安徽省西部,淮河一級支流淠河上遊,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季風氣候明顯,夏季雨量尤為集中,是安徽暴雨中心區之一。發達的水系、豐富的降水,再加上周邊巍峨綿延的山勢,讓霍山成為瞭國傢建設者心中修建水庫的絕佳之地,境內近百座大小各異的水庫,碧波蕩漾、潔凈澄清,在青山綠樹的映襯下,一同構成瞭眼前這壯觀恢宏、旖旎秀麗的庫區盛景。而這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要屬擁有新中國第一壩的佛子嶺水庫。
佛子嶺水庫,位於淮河支流淠河東源上遊,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治理淮河的第一個骨幹工程,也是淮河流域第一座水電站。我們知道淮河流域地域遼闊、水土肥厚,自古就是物產富庶,人傑地靈的好地方,有“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之說,但是淮河流域也是我國歷史上水患發生最為頻繁。
隨著1194年“黃河奪淮”這一河道侵奪事件的發生,導致淮河水系出現紊亂,從此“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成瞭我國自然災害最頻繁發生的區域,直至新中國成立以後,治理淮河都依然是最迫在眉睫的民生大事,在淮河流域也開始興建眾多的水利工程。其中佛子嶺水庫作為淮河治理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由中國工程師自己設計施工,具有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連拱壩水庫,是我國水利水電建設史上的裡程碑,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佛子嶺水庫始建於1952年,歷時近三年完工,它集防洪、灌溉、發電、航運等功能於一身,水庫總庫容4.96億立方米,實際控制流域面積1270平方公裡,汛後相應水位可抬高至130米,防洪標準可謂是千年一遇。在歷史的長河中,佛子嶺水庫依然延續著防洪的標準,從建成之日起,它被譽為“新中國第一壩”、“亞洲第一壩”、“遠東第一高壩”,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安徽省最早的外事參觀點。
時至今日佛子嶺水庫依然有防洪、灌溉、發電、航運等功能,除此之外,這裡也成為瞭一處旅遊勝地,是國傢水利風景名勝區。置身其中,會發現這裡山青如黛,水澄似碧,“久旱不斷流,久雨水長綠”,四季皆景,環境清新,尤其是盛夏避暑的極佳之地。可以泛舟湖面,感受河風拂面的清涼,也可以踏足叢林,探訪天然氧吧的奧秘,還可以憑欄遠眺,一覽大壩長龍臥波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