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古人曾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想來也有一定道理,書中的文字畢竟枯燥無味,局限於一室之內,能收獲到的東西實在太少瞭,有些道理雖淺顯易懂,但你真的相信嗎?出去走一走,遇見不同的人,遇見不同的事,把自己作為一個旁觀者,對周遭的一切變化加以細致的觀察,然後思考,反省,經驗由此而來

我並不是一個特別喜歡旅遊的人,但也去過少許幾個地方,零零散散地有瞭自己的一點看法。

我自幼生活在農村,距離最近的集市也還是挺遠的,我們那兒交通並不是很方便,以前都是走路近兩小時才到鎮上,後來走一半,坐一半車,但也要先走上四十來分鐘路,再後來修瞭水泥路,可以直接坐面包車或者小三輪去鎮上瞭,但車很難開到我們那兒來,所以直到現在還是基本會花上四十來分鐘走路去坐車。上大學以前我都不曾跨出過小縣城,就連去小縣城也是隻有中,高考以及喝喜酒的幾次而已,從未體驗過旅遊的滋味。在農村,會約上幾個小夥伴兒去陌生的地方探索,去爬山,玩兒得不亦樂乎,發現新鮮事物的樂趣,充滿好奇的冒險,吹著山上最自由的風,累瞭就躺下休息會兒,不用在意時間,也從不關心下一步要去哪兒,興致來瞭可以高歌一曲,唱唱跳跳的越過一個又一個山丘,所有到過的地方雖不是景點,但這也算是旅遊吧。十幾年來,對傢鄉周圍的那些野地不算知曉瞭個遍,但也沒幾處瞭。所以對遠方未知的風景充滿瞭向往。


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成長

浙江衢州天脊龍門景區


第一次遠離傢鄉是高考之後的暑假,我去杭州幫表哥做事兒,期間,他帶上我去衢州旅遊瞭,同行的還有我表嫂以及他兒子,我成瞭個局外人。第一天去瞭龍遊石窟,雖說是第一次去景點旅遊,但我卻不怎麼期待,果然景區也是讓人挺失望的。第二天去瞭天脊龍門,這才又重新點燃瞭我對旅遊的向往,景區在大山深處,是一個很偏僻的地方,駕車都要好久才能到,坐在車裡,在大山的懷抱中蜿蜒前進,望著窗外巍峨的群山,呼吸著來自森林的獨有氣息,還沒到景區就已經陶醉瞭,一路上車輛都很少,幾乎看不見行人,美好的心情一直就這樣持續瞭好久。可能是因為景區地處偏僻,加上也不是什麼熱門景區,那天進景區的人很少,景區的構成大致是峽谷,棧道,瀑佈,水潭。第一次見到清澈見底的溪水,第一次觸碰那沁人心脾的清涼,第一次在山中溪流中看見從未見過的魚類――石斑魚,第一次深深地沉醉在深山峽谷之中,神秘而深邃,眼中所見皆是新奇而美好,那種體驗是以前在農村絕無僅有的。由此喜歡上瞭旅遊,開始向往著更多未知的遠方。

向往遠方,故意挑瞭一個最靠近大海的城市作為大學四年的根據地,旅行的話,你想去哪裡?


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成長

浙江溫州仙巖景區雷響潭


我喜歡一個人獨自去旅遊,但更渴望能與自己所珍惜的人一起,隻是,一直以來都沒有那個機會,第一次獨自一人去的景點是“仙巖”,一個小眾的3A景區,那天人並不多,感覺隻有寥寥十幾個人,因為一路上都沒碰到什麼人,一個人,想先去哪兒就去哪兒,想待多久就待不久,不用急著趕路,自然也就不用擔心會錯過什麼地方,景區內印象最深的隻有那個“雷響潭”,在一個山洞裡面,外面艷陽高照,裡面卻是涼爽得很,一條小溪從高處落下形成瞭瀑佈,下方匯聚成小潭,山洞由巨石構成,水流聲撞擊著巖石,發出雷鳴般的聲響,順著一條小路進去,地上鋪滿瞭碎石,淺淺的水流從上面流過,脫下鞋子踩在上面特別胳腳,冰涼的溪水從腳底一直浸潤瞭全身,拂去瞭整個夏日的燥熱。所幸這兒就我一個人,可以獨享這份靜謐與清涼。當我發現這個地方,真的是如獲至寶,原來大自然還能創造出如此驚艷絕倫的地方,好奇心與冒險情愫都得到瞭滿足,因為好奇,想要看到更多神奇的地方,想要體驗童話故事中描繪的世界,想要去尋找能夠治愈孤獨的感動,這大概就是旅遊對我的意義瞭。

獨自一人外出旅遊是需要勇氣的,這意味著所有的事都得自己親自操辦,不會有人替你安排好一切,你沒有依靠,隻能靠自己,同時你還要忍受孤獨,當你發現有個特別漂亮的地方,忍不住想拍照留念的時候,身邊卻找不到那個為你拍照的人,這時候也許你會選擇自拍,也許會去麻煩路人,你旅遊途中的所有欣喜與感動隻有自己知曉,如同煙花,隻有剎那的驚喜,冷卻過後,一切又歸於瞭平靜。獨立,堅強這些品質都能在獨自出遊的過程中培養起來。


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成長

浙江溫州江心嶼景區鬼屋內部


有瞭第一次獨自出遊的經歷,就開始幻想著第二次瞭,但之後的幾次都再也找不到第一次的感動瞭,好像缺少瞭什麼最重要的東西。我不喜歡在旅遊之前做各種攻略,最多也隻是看下交通路線,大概預算一下會花掉多少錢,並不會細致地去看哪些地方值得去,哪些不值得去,景區評論有好有壞,不能被別人的評價阻礙瞭自己的決定,我決定要去的地方,不會因為很多人給瞭差評我就放棄,也不會因為很多人都給瞭好評我就非去不可,我隻相信自己切身體會到的,有些地方,如果不親自去看一看,你就永遠不會辨別真偽。後來還去瞭“江心嶼”,一個人在景區內慢悠悠地走瞭近一天,環境還算清幽,整體體驗也不算太差,也是從這裡開始逐漸對旅遊產生瞭思考,在景區內有個“鬼屋”的一個付費娛樂項目,因為好奇,我花瞭20塊錢進去體驗瞭一把,結果我不到一分鐘就出來瞭,體驗極差,“鬼屋”內一片黑暗,隻有微弱的熒光指示箭頭,畢竟一個人進去有些害怕,我打開瞭手機照明,看到的那些發出“恐怖”聲音的竟全是些迪士尼可愛人物。瞬間覺得自己被欺騙得好慘。江邊的有塊綠地種著很多棕櫚樹,讓人有種身處海邊的錯覺,攝影技術好的真的可能會混淆你的觀念,還有個地方偽裝成瞭海邊度假別墅區,幹凈,整潔,清幽。當時我就在想,那以前在網上看到的那些圖片真的就是真實的地方嗎?說不定也都是偽造出來的。“眼見為實”現在也開始變得跟“耳聽為虛”同等瞭嗎?


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成長

浙江溫州仙疊巖景區海邊


因為一直都向往著大海,想象著碧海藍天,光著腳丫踩在柔軟的沙子上,吹著海風,聽海浪打在礁石上的聲音,看著天空來來回回的海鷗,偶爾俯身撿起一枚精致的海螺或貝殼,累瞭就找塊陰影,靠在樹上休息。想象得越多,就越控制不住自己去看大海的欲望,因此,在網上買好瞭帳篷,睡袋,又是一個人去瞭“仙疊巖”景區,但果然還是失望瞭,我並沒有看到碧海藍天,那兒的海水是混雜著大量黃沙的黃色,天空也好似蒙上瞭一層薄薄的霧氣,看起來沒有想象中那麼藍,我也沒有在海風中聞到大海獨有的氣息,取而代之的是魚腥味和腐爛的海草的味道,沙灘邊沒有棕櫚樹或者椰子樹,除瞭礁石就是沙子。大海並沒有一望無垠,不遠處就是一座座孤島,海面上也種滿瞭漁民的菜,我同樣也沒發現哪怕一枚海螺。哥哥說海螺要一大早去沙灘上才有可能撿得到,我也因此就在沙灘附近搭瞭帳篷,等著第二天一大清早去撿海螺,可天亮瞭,沒有海螺,沒有日出。

心中的期望值越高,失望就會更加的強烈。“仙疊巖”之行又讓我對旅遊的熱衷度下降瞭許多,開始懷疑是否無論何處都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地方,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著能治愈心靈的地方嗎?


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成長

浙江樂清市雁蕩山大龍湫景區


帶著一絲疑問,一星期以後(清明節),我又去瞭雁蕩山,當然這次是和兩個室友一起去的,森林,同樣是我特別向往的一個地方,行走在深山之中,四周都是高高的樹木,狹窄的幽靜小道,嘩嘩的溪流,探秘無人發現的美景,聽著山中鳥獸的鳴叫,說不定偶爾會遇見一頭正在覓食的鹿呢,最後的結果是,偌大一個雁蕩山,我們卻沒發現任何動物活動的痕跡。雁蕩山有很多個景區,都是分開售票的,我們隻去瞭方洞,靈峰,靈巖,大龍湫,三折瀑,凈名谷這幾個地方。看得多瞭,也就出現視覺疲勞瞭,缺少瞭動物以及高大的喬木,森林也就失去瞭靈魂,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的。雁蕩山有些很多奇形怪狀的山峰,也因此有瞭很多奇葩的命名,有些命名還能一眼看出來,而有些命名隻能靠想象瞭,旅遊公司也算是煞費瞭苦心。雁蕩歸來,開始反思,原來傳說中的三山五嶽也不過如此,許多文人墨客也都在雁蕩留下瞭足跡,是時間改變瞭一些東西嗎?為什麼現在有些東西不復存在瞭?是否所有的著名景區都隻是旅遊公司為瞭欺騙消費者而進行的大量虛假宣傳。因為很有名,因為別人都很贊,我就要去嗎?我的初衷又是什麼呢?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那麼孤獨的人又算是什麼呢?那些生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遠離社交的人,又屬於什麼呢?旅遊的時候,我們總喜歡叫上幾個朋友,是因為害怕孤獨嗎?還是說,你不在,再美的風景又有什麼可看的。我們一生都在別人身上尋找著自己生存的意義,會因為別人的看法而或喜或悲,漸漸地會不清楚自己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會因此去思考很多東西,自己算是一個合格的人嗎?自己的存在又是為瞭什麼?因為有瞭同伴,我們逐漸活成瞭集體。如果那個對你來說最很重要的人不在瞭,你還會繼續旅行嗎?生而為人,不可能僅僅滿足於吃飽穿暖這種物質需求,還要有區別於大部分動物的精神追求,我們要的不僅僅是生存,要的是生活,一種專屬於人類的生存狀態。

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敢去旅遊瞭,一來覺得所有的山林大海都差不多,肯定都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自己想要尋找的東西肯定不會有,二來有些實在想去的地方也因為資金不足而放棄瞭。

最近的一次旅遊就是暑假末期去瞭一趟北京,在那兒待瞭五天。也增長瞭很多見識,見到瞭我從未感受過的城市魅力,這段旅程大概是我思考得最多的一次吧。第一次進入如此繁華的大城市,北京的交通錯綜復雜,讓人摸不著頭腦,來來往往的都是車與人,房屋建築好多都充滿瞭未來科技感,物價似乎是我們鎮上的兩倍,在火車上聽著一位回北京老傢的阿姨說,在北京生活不容易,即便是拿著每月一萬的工資,也存不起錢來,過得跟普通貧民沒什麼區別。北京,很多人夢想的城市,很多人願意放棄一切,努力拼搏的城市,在北京輝煌的外表下,陰影處,生活著一群對生活不甘心的人。


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成長

北京的夜晚


北京有什麼好玩兒的地方呢?其實很多人是不瞭解的,包括我也不是很瞭解,當初決定去北京也是一時的靈感,然後一旦產生瞭這種念想,就再也控制不住瞭。人還真的是奇怪,欲望如同高山滾石,一旦開始,便再也無法停止有些靈光一現的想法,如果現在不去做的話,總覺得會後悔一輩子。為瞭能有一個稍微滿意的旅程,開始一天天地計劃著行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一個人遠走旅行,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任性地大手大腳地花錢。


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成長

北京紫禁城


很多人覺得去北京一定要去看天安門的升旗儀式,我其實並不感興趣,隻是為瞭去故宮,順便路過天安門而已,早上去的時候,升旗儀式已經結束瞭,廣場上人還不怎麼多,但還是有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去北京的第一個景點就是故宮(紫禁城),昔日的皇城。門票還不算貴,學生票隻花瞭20元,一大早就聚集瞭很多人,排隊入園的人已經造成瞭擁堵,話說,北京還有不擁堵的地方嗎?大概也隻有偌大的公園瞭,我走在前面,眼前是空曠的皇城,沒多久,回頭一看,一大群遊客,從城門那兒,如潮水般湧入這片故地,神聖的皇城就這麼一點點被人群所吞沒,到中午,整個皇城幾乎找不到一個安靜的地方瞭,來瞭很多旅行社的人,也看見瞭好幾個國外的旅行社,對他們來說,旅行又意味著什麼呢?景區內,隨處可見的都是拿著手機瘋狂拍照的人,還有很多人拿著專業相機,單反來拍照的,那些相機裡記錄的究竟都是些什麼呢?如果景區內禁止帶手機或任何數碼設備,那是不是就沒人來旅遊瞭?不管男女老少,好像都很喜歡拍照,尤其是在一些標志性建築面前,能夠代表一個景區的建築,那這又是為瞭什麼呢?為瞭記住大傢都公認的這美景?為瞭能友好地襯托出自己的外在形象?亦或是單純地覺得這地方很美?為瞭最有力地證明自己來過這個地方?為瞭向朋友炫耀自己的經歷?亦或是別的什麼。我不停地在揣測這些人的心理,當我看到來自國外的一位70多歲坐在輪椅上的老太太在那兒拍照時,尤其擺的還是剪刀手這個造型,我就很奇怪瞭,旅遊對她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呢?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像我這樣一個人出來遊玩的好像我沒發現,因為一個人隻能自拍,所以才需要有人陪同的嗎?有多少人是真的想要加深感情,而不是把對方作為拍照工具而邀請的呢?故宮裡設有很多紀念品商店,打著文化的大旗,欺騙著來自國內外的天真消費者,最有趣的就是看著那些店員忽悠國外的大佬瞭,然後兩三千的金額就進瞭店。不得不說,北京景區內的店員英語都特別強,隨隨便便拉一個出來,都能和外國人對答如流。我有些慚愧瞭,連路邊的賣水果,飲料的阿姨,看上去沒什麼文化的也都能隨口說出那麼一兩句。


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成長

北京八達嶺長城


北京八達嶺長城也是很多人熟悉和向往的一個地方,最初我也是不太想去的,也是因為哥說好不容易去一趟北京,不去看一看太可惜瞭,於是並不是很期待地就去瞭。因為那兒有文化,有歷史。吸引著這麼多遊客的是什麼呢?是為瞭瞻仰千年的遺跡嗎?是為瞭欣賞北長城秀麗的紅葉嗎?是為瞭長城險要的地形嗎?是為瞭鍛煉身體嗎?後來我才瞭解到瞭其他的意圖,也算是百分之八九十來這兒遊玩的人的目的。剛入景區就面臨著選擇,南北長城各選其一,去瞭南長城之後必須還要原路返回,而且風景一般,我選擇瞭登北長城,人很多,差點造成瞭嚴重的擁堵,那天天氣還不錯,藍天白雲,城墻上風特別大,吹著特別舒服,同樣的很多人在拍照,擺著各種姿勢,這麼多人,怎麼可能拍出好看的照片,或許他們的目的不是為瞭一張好看的照片呢?很多人都在匆匆趕路,為瞭尋找到“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地方――好漢坡,好像他們來這兒的目的也隻剩下這一個瞭,“好漢坡”那兒並沒有明顯的標志,也沒有指示牌說明,所謂的“好漢坡”就隻是一個小小的平臺,我去的時候已經站不下人瞭,所有的人都聚集在那兒拍照,前進一步都很困難,我聽見旁邊一個十五六歲的男孩說:“來來來,拍個照,反正證明自己來過這兒就好瞭。”隨即他們便走瞭,哦,原來這才是他的目的啊,隻是為瞭證明自己來過這兒,他旅遊的出發點就是如此的嗎?很多人走累瞭,選擇瞭坐滑車下長城,而我繼續行走,後面的路人就少瞭,而長城變得更難走瞭,陡峭得簡直不像話,真不知道千年前的古人是怎麼修築的,話說長城上的石頭已經找不到一塊完整的瞭吧,全部都刻滿瞭塗鴉文字,連一些根本到不瞭的高處也都沒能幸免,盡管都貼著不準損壞文物,不準隨意刻字的標牌,但遊客都視若無睹,刻滿文字又是為瞭證明什麼呢?大傢耳邊談論的也隻有“不到長城非好漢”以及“好漢坡”,我反正是沒聽見誰有在說這古建築真宏偉,這兒風景真不錯的話語,周邊的店也是打著“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旗幟,大肆地賣著各類紀念品。商傢在欺騙,而遊客也樂意被欺騙。嗯嗯,名人效應嗎?我們都生活在怎樣的一個世界裡呢?有人在利用,有人甘願被利用,自以為掌控命運的人,不過是別人手中的提線木偶。

現在的旅遊很多已經變質瞭,很多人都是單純地去打個卡,拍幾張照片,為瞭證明自己去過某個地方,為瞭在朋友圈裡展示自己的閱歷。懷著初心,追尋未知,向往美好的人還有多少呢?之所以不想再去景點旅遊,大概是因為現在的旅遊宣傳做得太誇張瞭,景區被開發得過度,完全找不到一絲神秘的感覺,現代化商業氣息太濃厚,有時候覺得去的不是景區,而是一個變相的商業叫賣區,現在還是覺得農村天然獨特的,未經開發的風景更加迷人。

臨走的那天是想去清華大學裡面看一看的,想感受下氛圍,結果學校不開放,隻能在門外逗留,也是有很多人在這兒取景拍照,為瞭什麼呢?向往?虛榮?炫耀?或是別的什麼。


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成長

清華大學校門


不得不說,北京的任何一個景點從來就沒缺過人,哪怕是九月的周一,景區內也是人山人海,遊瞭幾天我也就產生視覺疲勞瞭,精神上也疲勞瞭,古建築被現代化的步伐掩蓋瞭好多,即使破鏡重圓,也回不到最初,犯下的過錯,一生都無法彌補。

很多人旅遊之後會開始抱怨,因為景區人太多,風景一般,不值得。但事出總是突然的,而理由總是事後加上去的。生活中的許多大小事也是這樣,一開始我們充滿瞭期待,當結果不符合我們的願景時,抱怨的情緒便開始滋生,大多數煩惱由此而來,如果一開始就做好瞭接受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的覺悟,一切就又都不一樣瞭。

我們是在旅遊還是在旅行呢?還有多少人是為瞭好奇,為瞭冒險,為瞭向往,為瞭尋覓未知去景區的呢?總覺得吧,現在的景區融入瞭很多現代化的元素,人工幹預太多,缺少瞭那一份神秘,要讓一個景區火起來,大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給它冠上一個文化,名人的標簽就行瞭,獨特的風景才是次要

旅遊,為瞭排解自己近期煩躁的情緒,為瞭增進朋友間的友誼,為瞭增加和傢人相處的歡樂時光,為瞭促進情侶間的瞭解,為瞭尋找向往中的風景,為瞭適應孤獨,為瞭向朋友炫耀自己到過的地方,為瞭留下自己存在過的痕跡,為瞭完成形成習慣的任務,為瞭人雲亦雲的驗證,為瞭內心野性的呼喚,為瞭追隨名人大師的步伐等等。你屬於哪一種呢?

節假日期間,明明知道各大景區會塞滿人,為什麼還是會義無反顧地去呢?吸引你的地方究竟在哪兒?

現在對外出去景區旅遊已經提不起興趣瞭,隻要靜下心來,就會發現周圍的一切都是景。校園裡,小路邊,生活處處都是驚喜,何必去遠方呢,那裡並沒有你想要的風景。走過的地方越多,所看到的東西就越多,對自己的內心也就會有充分的認識。旅遊,大概是發現真實的自己最有效的途徑,一輩子都在尋尋覓覓,最後卻還是輸給瞭孤獨。


PS: 這裡是小曾,大學剛畢業的水瓶座男生一枚,喜歡把生活中經歷的一切記錄成故事,期待你的關註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肯丁 的頭像
    肯丁

    旅遊世界

    肯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