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成都市下東大街(今勝利路)的成都府城隍廟,神燈長明,香火十分旺盛。絡繹不絕的善男信女,川流不息的遊人,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使府城祖廟成瞭一個五花八門的世界。
成都北門城隍廟(約翰·伯奇攝於1900年)
府城廟廟宇不寬但卻深邃,後院差不多快接近東市街瞭。正前面三個圓形拱門,形飛簷崢,大門上方嵌有“成都府城隍廟”的石雕牌匾。進入中大門,從戲臺下走進大院落,兩邊是一樓一底的東西廂房。一段青石板路連接著第一重大殿,鐘亭鼓樓分左右,樓亭下供著馬王菩薩。經殿宇步入長廊,廊上掛著許多信眾還願謝神的匾額。踱完長廊走進供奉城隍菩薩的正殿,鐘磬響處,香煙繚繞,簽筒聲聲。幃幔中見城隍老爺頭戴燙金佩珠王爺冠,身穿絳紅繡龍袍,金面黑鬚,正襟端坐,接受黎民的頂禮膜拜。“善惡昭彰”高懸在正中,“肅靜”、“迴避”的木牌分佈在兩壁。神龕兩旁站著判官、鬼卒、吳二爺、雞腳神,氣氛威嚴陰森。繞過正殿背後出月門不遠,就是城隍老爺和城隍娘娘的寢殿。城隍娘娘風冠霞帔、蟒袍玉帶,一副誥命夫人的架勢。透過窗戶窺視,室內陳色一目瞭然:床、櫃、桌、椅、盥洗用具和帳籠被證等生活設施俱全。
【城隍廟】城隍廟,是祭祀土地河流場所
廟內的空壩上,走廊過道上殿字僻靜處,帳篷櫛比,攤架林立:有算命、測字、看相、卜卦、抽彩頭、煉膏藥、打火罐、挑牙蟲取黑痣、醫治跌打損傷、風濕麻木、花柳性病的攤子;有說聖諭、講評書、唱荷葉、打金錢板的,還有剃頭挑子、壓紅寶的賭博攤子以及賣涼粉、蕎面、鍋魁、和尚鍋巴、糖羅漢、肥腸碗豆湯、涼拌肺片、牛肉蘿卜湯鍋的攤子;還有賣勸世文和川劇折子戲唱本、賣香蠟餞紙、紙煙瓜子的攤子。廟裡到處堆滿瞭人,天天像在趕廟會,一直要到夜幕降臨才逐漸安靜下來。宗教迷信的星相占卜者除擺一個攤攤外,還掛一佈幔招牌,上寫:“字狀元”,“王不同”′命裡通”,“滿天飛”,“臥龍居士”,“知命”等等。每天擺攤伊始,照例面對來往遊人,口中念念有詞:“一支鐵筆化魚龍,二目圓睜觀窮通,三杯酒臥高雅興,四時嘉興與人同,五(伍)子胥臨潼鬥過勇,六國蘇秦把相封,七歲安安把米送,八仙過海顯神通,九(久)走江湖人稱眾,十載寒窗苦用功。”啪!一聲驚堂木後又說:“甘羅十二為丞相,太公八十遇文王,說的是命交好運來得早與遲……”。隨著念詞,人越圍越多瞭(行話叫“扯敞子”)。舊時代許多勞苦大眾和一般市民在宿命論思想影響下,敬瞭菩薩後還到這些場合來問命運、壽緣前途、婚姻,或尋財、找人,希望指破迷津,得到安慰、希望,而星相占卜者總是讓他們送上禮金後高興而去。
拆字的“字狀元”,看相的“滿天飛”的生意最好,從早到晚攤子四周圍滿瞭人,人們個個尖起耳朵聽那滔滔不絕的話語:“你抽出來的是個理字,道理、公理、天理的理,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理剝千層,層層是理;堪輿(陰陽)先生講地理、歧黃(醫師)妙術言醫理…你問的啥子事?……”。
賣糖葫蘆小販
算命的顯得文靜些,他們不“扯敞子”,穩坐算命臺,為人們算八字合八字、擇佳期並代人寫書信訴訟。無生意時有的打瞌睡;有的扯山胡琴,自拉自唱一段川戲。有的寫得一手好書法並代人寫對聯、神牌。有個叫《知命》的王夫予寫一幅七絕:“望江褸上塱江流,遠望江流一葉舟,漁子執管輕在手,往來江上自悠遊。”字跡蒼勁灑脫。廟內由於場地限制,無走方郎中、耍滾堂刀賣打藥、吃鐵吐火等武術雜耍的用武之地,廟裡都是些長年擺攤的江湖座醫,專治跌打損傷、風濕麻木、皮膚花柳病和婦科等疑難怪癥。醫師們並非都是祖傳,醫藝雖屬平常,但“沉疴再起”、“妙手回春”之類的錦旗、匾額掛得不少。每年陰歷四月二十八日“藥王會”這天,是病傢向醫師們答謝致敬的高潮,藥攤上、櫃子上到處放滿瞭病傢贈送的紅綢、鞭炮、官刀肉、糕點。在一片鞭炮聲中,扁額、紅佈錦旗就掛瞭起來。
用摸骨和看相方法給人算命
說“聖諭”
正殿左右的偏殿上,是說“聖諭”、講評書的場地,一天到晚座無虛席。說“聖諭”的坐旁有一香案,開說前要照例敬神燒黃表,邊燒邊念“一祝願風調麗順,二祝願國泰民安……”祝詞後才轉入正文故事。內容是“雷打張繼保”以及計四孝之類貶惡揚善的民間傳說。講評書的內容多是“濟公活佛”、“七俠五義”等傳統說書段子。偏殿下的天井壩,是唱荷葉、打金錢板的場地,也是從早到晚圍滿聽眾。四條丈多長的木條凳,擺成口形,先來的有坐,後來的站著聽。道具很簡單,唱荷葉的用一面輕量的蘇銅鈹,一根竹筷子;打金錢板的則用三片質地堅實的竹板。說唱的內容多是《說唐》、《說嶽》、《水滸》等通俗演義。這些民間藝人,憑著清楚的唱腔和道白,加上眉飛色舞的表演,吸引聽眾。有些精彩段子,人墻圍瞭幾層。在聽唱的人群中,還有專為人燒煙的人,他們背著兩支搽拭得亮堂堂的約一公尺長的水煙桿兒和一個黃絲煙囊,有人要燒煙時,便點著捻子,熟練地給燒煙人裝煙絲點火,去蒂。
廟中有個賭場—壓紅寶攤子。一夥以賭博為生的遊民,將骰子灌上鉛鋅金屬,用磁鐵操縱骰子的轉動,設下騙局,誘使不少人上當。這個賭攤每天贏得可的賭資,散場後他們躲到馬王殿等僻靜處分鈸,拿來糊口養傢,或燒大煙、嗎啡,或尋歡作樂。他們當中綽號叫“張邊花”“壇神”、“紅燈教”的都是闖江蕩湖的老資格跑攤匠,是成都哥老會“協勝公”、“得勝公”組織的袍哥。有時他們還懷揣匕首、三星、閻王又等兇器成群結夥打架鬥毆。遇上廟會或什麼菩薩的生日,他們便穿戴戲劇服飾,扮演各種鬼神遊街。遇上天旱時,他們舞弄著樹枝藤條編紮的水龍,在東門一帶街市上“要水龍,配合打醮祈雨。在水龍隊伍到來之前,一條街幾乎每傢門前都準備有一桶或一盆清水,上面放著瓜瓢。鑼鼓聲由遠而近,當水龍來時,人群沸騰瞭。居民們用瓢舀著水,對著隻穿一條褲又耍水龍的“勇士”們鋪天蓋地潑將去。盡管他們身上尤其背部已呈現青紫色,但沒有一個喊黃。扮演鬼神遊街和上街耍水龍,大概就是城隍廟裡一群遊民最感到出風頭的事瞭。
上海賭場
澳門賭場老照片
逢三、六、九日,廟裡還有一個為時半天的米市,附近一帶的居民都要到廟裡來買米。
米販子用馬馱,用人力板車將一袋袋米運到廟門,再用力夫將米馱進廟內倒進大簸箕內出售。上午十點左右是米市的高潮,各種喧囂聲和“拿鬥來”的喊叫聲交織在一起。
賣米的客傢農夫攝於1905-1930年間
米市一散,各行各業的攤子又擺起來,“敞子”又扯起來。各種聲音又回旋在廟內各個角落。
逛城隍廟的人們和朝香拜菩薩的人們,大都要去領略廟中的小吃:黃白涼粉細膩清爽,汁鹵味道適中,紅油鮮亮,顧客吃瞭一碗又一碗。教門牛肉臊子蕎面攤前也坐滿瞭食客,牛肉羅卜湯鍋和涼拌肺片攤上同樣圍瞭不少人,湯鍋鹵水好,調味香,牛肉和蘿卜燉得妲。掌櫃的坐在高板凳上,湯鍋周圍一切都在視線內,隨著食客筷子的起落,菜板上記數的小銅錢在增加,吃完算帳一個不差。除瞭經濟實惠的豆花飯外,肥腸碗豆湯是城隍廟裡獨樹一幟的小吃。肥腸洗得白凈,燉得妲,加上燉開花的豌豆,湯味便別具一格。一份肥腸豌豆湯,再來一份涼拌白肉或心肺,二兩曲酒,一碗白生生不煙不硬“帽兒頭”,這份價廉物美、別具特色的美餐,給遊客帶來難忘的回味。
涼拌肺片
蔣鹵鵝
入夜,廟裡逐漸安靜下來,廟門口街沿上擺起一線吃食攤子。亮油壺、牛洫蠟燭高照,這裡又是賣油茶、燒臘、大雜燴、剩八味的世界。成都府城隍廟算不得名勝古跡,但是,它確是舊時代下層市民、三教九流活動的大千世界。
“城隍廟”幾字猶存,古跡早已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