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隆中是諸葛亮17歲至27歲(197-207)躬耕讀書的地方,於湖北襄陽城西20裡的群山之中。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如實而生動地描寫瞭這裡的幽美異常的景色:“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簧交翠。”劉備“三顧茅廬”和諸葛亮“隆中對策”的著名史事就發生在這裡。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留下的遺跡和歷代修建的紀念建築,形成瞭秀麗恬靜的自然景觀和文化內涵豐富的人文景觀和諧一致的遊覽區,成為湖北省三國旅遊線的起點。

隆中文物風景區的逐步形成,已經歷瞭1700年的歷史。

諸葛亮在隆中十年

公元181年諸葛亮出生在瑯琊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

諸葛亮8歲時父親就去世瞭。13歲時,傢鄉面臨戰亂毀滅之災,他的叔父便帶著他和他的一個弟弟、兩個姐姐輾轉千裡,來到襄陽投靠荊州牧劉表。叔父讓他在襄陽城南的學業堂裡念書。17歲時,他的叔父去世。諸葛亮不願長期靠人施舍過日子,便和姐姐、弟弟一起來到襄陽城西20裡的隆中定居下來,開始走上瞭自力謀生的道路。

少年時代的諸葛亮經受瞭豪強割據、軍閥混戰所造成的災難,深受顛沛流離之苦。他渴望安定和國傢統一。他在隆中雖然過著粗素清苦的生活,卻發憤博覽群書,廣交士林,密切關註國傢局勢。他自比管仲、樂毅,立志為重建強大國傢做出貢獻。襄陽城東的魚梁洲住著一位聲望很高的大名士龐德公。諸葛亮在隆中期間,經常到龐德公傢裡登門求教,而且每次都“獨拜床下”。龐德公對諸葛亮非常器重,稱諸葛亮為“臥龍”。“臥龍”是對隱居的俊傑的比喻。一條蟄伏在大澤裡的臥龍,一待氣候合適,就會騰空而起,施展其非凡的本領。這個雅號以後便成瞭諸葛亮的代稱。

寓居在襄陽城東龐德公傢附近的司馬徽,是一位著名的古文經學傢。司馬徽的門徒很多,諸葛亮也得到他的指點幫助。他對有經世之才的諸葛亮很賞識。劉備請教他時,他向劉備推薦瞭隱居隆中的諸葛亮。

漢水南岸離隆中隻有十多裡的黃傢灣,還住著一位很有影響的名士黃承彥。諸葛亮在隆中時註意同黃承彥交往。黃承彥性情開朗,為人直爽,主動把女兒黃月英許配給諸葛亮。黃承彥對諸葛亮說:“我傢有個醜丫頭,頭發黃,面色黑,但是很有才氣,配得上你。”諸葛亮答應瞭這門親事,在隆中結瞭婚,此事當時傳為笑話。襄陽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一句歇後語:“孔明娶媳婦一求才不求貌。”

諸葛亮在隆中一共居住瞭10年多。這期間,隨著年齡和學識的增長,他在政治上逐漸成熟瞭。頻繁的社會交往,名土的垂青,又使他的政治影響不斷擴大,這就為他結束躬耕苦讀的生活,登上政治舞臺,準備瞭必要條件。

公元207年,劉備在徐庶的推薦下,親自三次來到隆中諸葛亮住的茅廬,敦請比自己小20歲的諸葛亮出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劉備謙虛誠懇的態度使諸葛亮深為感動,於是他便把在隆中10年所觀察的天下形勢作瞭一番精牌的分析,並據此提出瞭興復漢室,統一全國的戰略,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策”。

諸葛亮出山以後的隆中

諸葛亮離開隆中山輔佐劉備的第二年,即公元208年,襄陽便被曹操占領瞭。早在公元197年諸葛亮定居隆中之前,他的叔父諸葛玄在世的時候,諸葛亮的大姐已經嫁給瞭襄陽大族蒯祺。到隆中以後,二姐又嫁給瞭襄陽德高望重的大名士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諸葛亮離開隆中以後,隻剩弟弟諸葛均留在那裡。不久,諸葛均離開瞭隆中。蜀漢建立後,諸葛均擔任瞭地位比較低的“長水校尉”(軍職,掌宿衛兵)。

諸葛亮一傢離開隆中後,他住的竹籬草廬依舊保存瞭下來。

草廬旁有一口深五丈的水井,後來幹涸瞭。門前有一塊高地,有三間房屋面積那麼大,據說是諸葛亮的避暑臺。宅西面山臨水,有一個諸葛亮吟誦《梁父吟》的地方,叫樂山。諸葛亮一傢離開隆中後,有一戶姓董的人傢在草廬住過。後來這傢人相繼死去,這裡就無人居住瞭。

諸葛亮離開隆中的時候,隻是一個27歲的普通書生。他在輔佐劉備父子期間直到西晉統一全國為止,襄陽又被曹魏占領,視諸葛亮為仇敵,所以這期間諸葛亮隆中故居一直無人過問,更談不上立碣表閭,建廟祭祀瞭。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於北伐前線五丈原軍中。他的聰明才智和鞠躬盡癢的獻身精神,受到瞭越來越多的人們的尊敬和推崇。蜀漢的大臣和廣大百姓紛紛上書要求為他立廟。當時劉禪隻同意在漢中郡的河陽為諸葛亮立廟。西晉統一全國後,晉武帝司馬炎屢次向臣下詢問關於諸葛亮其人其事。晉永興元年(304),駐守襄陽的鎮南將軍劉弘來到隆中憑吊諸葛亮故宅,觸景生情,命隨他一起到隆中的鎮南參軍李興寫瞭一篇《祭諸葛丞相文》,這便是有史記載以來襄陽隆中第一塊紀念諸葛亮的碑文。這篇碑文是諸葛亮死後70年寫的,所以文中提到的諸葛亮故居隻剩頹垣斷壁,成為“故墟”瞭。

最早在隆中建立的武侯祠

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又溢忠武侯,後人稱他為武侯,紀念他的廟宇和祠堂也就被稱為武侯廟或武侯祠。公元262年,劉禪批準在陜西漢中河陽靠近諸葛亮墓地的地方修建瞭全國第一座武侯祠。公元274年,史學傢陳壽編成《諸葛亮集》24篇上奏於朝。公元280年,陳壽開始撰寫《三國志》。公元304年,李雄在成都建立成漢政權時,在成都“少城”建立孔明廟。公元347年,東晉伐蜀滅成漢時將“少城”夷平,但孔明廟被保留下來。這反映東晉統治者對諸葛亮也是仰慕的。

公元361年,東晉史學傢、荊州刺史別駕習鑿齒來到隆中,撰寫瞭一篇《諸葛武侯故宅銘》。他懷著無限崇敬的心情,贊揚諸葛亮是“達人”(具有遠見卓識的人)、“偉匠”(偉大的人)。習鑿齒遊覽隆中,不僅興致勃勃地觀賞瞭諸葛亮當年“躬耕西畝,永嘯東巒。跡逸中林,神凝巖端”等勝跡,而且還瞻仰瞭經過後人修茸的諸葛故宅。此時的諸葛故宅,不再是劉弘、李興到隆中時看到的“故墟”一片,而是面目一新,建築物上出現瞭“雕薄蔚采,鴨闌惟豐”(色彩斑爛,刻有鴨尾、鴨吻等兇禽圖案的裝飾物),與當時盛行的廟宇無異。這就是隆中最早的武侯祠。

唐、宋、元時期的隆中

唐帝國建立以後,隆中諸葛亮故居的建築規模有瞭很大發展。據《唐文粹》卷55載,唐大中三年(849),隆中立“蜀丞相武鄉忠武侯諸葛公碑”一塊,李景讓撰文,孫樵寫瞭題記。文中對諸葛亮的政績和高尚品德無限敬佩。碑文說:“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於民如此而久也。”

到瞭唐代晚期,隆中已出現瞭皇帝賜建的紀念諸葛亮的廟堂。唐光化三年(900),昭宗李嘩封諸葛亮為武靈王,並禦賜廟堂於隆中,立《唐改封諸葛亮為武靈王廟記》碑一塊(見《襄陽金石略》)。

北宋著名詩人蘇軾(1037-1101)曾到過隆中,寫《隆中山》詩一首:

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

今朝遊故裡,蜀客不勝悲。

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

山中有遺貌,矯矯龍之姿。

龍蟠山水秀,龍去淵潭移。

空餘蜿蜒跡,使我寒涕垂。

詩中盛贊襄陽隆中雖是山野之鄉,卻培育瞭諸葛亮這樣的“萬乘師”人才。詩中“山中有遺貌,矯矯龍之姿”等詩句,說的是隆中武侯祠裡供有姿態雄偉、翔翔如生的諸葛亮(臥龍)塑像。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陽安人進士劉光祖從四川奉臺到臨安,路過襄陽,拜謁隆中諸葛亮故居,撰寫瞭《祭諸葛亮武侯文》,文中描述瞭他在隆中“詆謁遺宮”,也就是瞻仰武侯祠的情景。

元朝至正年間(1341-1368),廣德寺書院遷到隆中諸葛草廬,稱為隆中書院。

隆中武侯祠在明代遭到巨大破壞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襲封襄王的簡王朱見淑,羨慕隆中的山水佳奇,說隆中的風水好,選擇隆中作為自己的墓地。他上奏皇帝,把隆中封為“藩陵”,把隆中山改名為座山,與隆中山隔谷相對的山定名為面山,偏東的山定名為旗山,用以襯托作為藩陵的座山。他毀掉諸葛草廬,在隆中山左臂另建草廬。遷走隆中書院,封山驅民,大造墓地,使原有的土木建築,碑刻石銘,遭到瞭空前的巨大破壞。

此後不久,暫理襄陽府事的光化主朱佑顆和他的屬下林光又在隆中重建武侯祠。嗣後,明清時期屢有維修。

公元1643年(明崇禎十六年),闖王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克襄陽,改襄陽為襄京,建立農民革命政權,稱新順王。起義軍殺落王,同時挖掘那個迷信風水毀壞諸葛故居的襄簡王的墳墓,為隆中原貌的全面恢復創造瞭條件。

隆中十景的形成

隆中十景是指諸葛亮在隆中的七處遺跡性景點和三處紀念性建築。諸葛亮一傢人用過的水井,後人砌上瞭正六邊形的石欄,稱為“六角井”;他耕種過的田地,後人稱為“躬耕田”;他引山上的泉水灌溉田地,泉水流出的山洞,後人稱為“老龍洞”,老龍洞下邊後人修建瞭水榭、流杯樓、潛龍亭等建築,周圍栽植瞭大片的松、竹、梅,成為賞心悅目的遊覽點;他在躬耕苦讀之餘,經常坐在上面休息,抱膝長嘯的一塊巖石,後人稱為“抱膝石”;他愛站在溪邊賞月的一條小溪,後人稱為“半月溪”;他常站在上面吟誦《梁父吟》的一塊大青巖石,後人稱為“梁父巖”;劉備“三顧茅廬”時遇到諸葛亮的嶽父黃承彥的小石橋,後人稱為“小虹橋”。

明代成化(1465-1487)初年,荊南道觀察使全面維修瞭隆中,增建瞭供有劉備、關羽、張飛塑像的“三顧堂”;在一棵千年古柏樹下建起瞭“古柏亭”,以象征諸葛亮的崇高品德千古不凋;在隆中山腰建瞭一座供僧侶住的“野雲庵”。這樣,就形成瞭隆中十景。吳綏和進士王越都作過“隆中十景”詩。

今日隆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隆中文物風景區的建設有瞭很大的發展。目前景區面積已達12平方公裡,觀賞景點20多處。新近修復的諸葛草廬和隆中書院,重現瞭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景,展示瞭他一生的主要業績。隆中景區森林覆蓋率達78%,松柏鬱鬱蔥蔥,高大的楠竹成片,增加瞭隆中“清幽”的氣氛。獨具特色的隆中牡丹、桂花、繡球、梅花,佈滿各個庭院,奇花異草爭芳鬥艷。

1965年董必武為隆中題詞:“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勝跡永清幽”。1964年郭沫若為隆中題詞:“諸葛隱居隆中時,躬耕自食,足與陶淵明先後媲美。然陶令隱逸終身,而武侯則以功業自見,蓋時會使然。茍陶令際遇風雲,未必不能使桃花源實現於世,如武侯終身隱逸,致力於詩,諒亦不遜於陶令也。”郭老題詞耐人尋味。過去有人認為諸葛亮功業見長,詩文見短;而陶淵明詩文見長,功業見短。郭老指出,他們二人的這種差異,主要是他們所處的客觀環境和個人的不同際遇造成的,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瞭諸葛亮。1990年3月15日,我國當代著名歷史地理專傢、大型文獻性工具書《中國歷史地圖集》主編譚其鑲先生為隆中題詞:“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郡鄧縣之隆中,在今襄陽城西二十裡。北周省鄧縣,此後隆中遂屬襄陽。”董老、郭老及當代許多中外名人給隆中題詞的真跡,現珍藏在隆中管理處。今日隆中,正以蓬勃生機和特有的容顏,迎接來自海內外的遊客。

1990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肯丁 的頭像
    肯丁

    旅遊世界

    肯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