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中部偏東南丘陵山區
逶迤八百餘裡的南嶽衡山坐落於此
南嶽七十二群峰無山不樹、無處不綠
核心景區森林覆蓋率高達91.58%
為五嶽之最
普查數據顯示
南嶽古樹名木總數6000棵以上
其中千年以上古樹至少5棵
更有全世界僅存6棵、僅在南嶽生長
比“植物界熊貓”的銀杉還稀少的
野生絨毛皂莢
古樹名木
被譽為“綠色的活文物”
而南嶽又屬於多雷暴區
我們如何保護古樹名木免遭雷擊?
假樹”避雷有奇效
細心的遊客可能會註意到
在茂密山林之中有這樣一種“樹”
它筆直高大
有樹的模樣卻沒有樹的生命
這就是為保護古樹名木
而建造的避雷仿真樹
這仿真樹如何能起到避雷的作用?
南嶽區氣象局局長龍雄介紹
這種仿真樹塔體為錐形單管結構
表面熱鍍鋅
能盡可能將影響本區域雷電流
提前釋放
為古樹名木消除防雷安全隱患
起到瞭積極作用
其表面的仿真樹皮與仿真樹葉一樣
是一種集防水、防火、防腐蝕的
高級復合型材料制造而成
長期不剝落
這些仿真樹外表和松樹一樣
如此逼真可不是為瞭“忽悠”雷電
而是更好地融入核心景區當地景色
可謂“大隱隱於林”
2016年
在湖南省氣象局的指導下
南嶽區氣象局與省防雷中心、中科院
聯合開展景區雷電災害防禦服務和研究
根據歷史雷暴資料統計出來的雷暴路徑
選取瞭南天門、祝融峰、南臺寺
藏經殿、西嶺、半山亭
六個位置進行仿真樹安裝
起到保護重點區域免遭雷擊的作用
為古樹穿上“防雷衣”
猶記得
在2007年的一次強對流天氣過程中
一聲雷鳴過後
景區內的百年馬尾松
因雷擊起火被燒毀
令人扼腕嘆息
如今
這樣的情況在南嶽不會再出現瞭
除瞭安裝避雷仿真樹
氣象部門為保護名木古樹免遭雷擊
做瞭許多工作
根據多年氣象資料統計
南嶽雷暴主要集中在3月至9月
每年平均雷暴日數達55天
最多年份出現雷暴日數達83天
早在2007年10月
南嶽區氣象局提出
“景區古樹防雷避災方案”
與相關部門加強聯動
對古樹名木逐一摸底
將南嶽尚存古樹名木登記在冊
南嶽古樹防雷工程正式拉開帷幕
氣象部門開始為古樹名木
穿上“防雷衣”
穿“防雷衣”可不是件簡單的事
防雷是最終目的
但絕不能影響古樹名木的正常生長
較重的防雷裝置會對古樹名木造成不利影響
古樹防雷不像建築防雷那樣一成不變
每株古樹姿態各異
必須充分考慮樹木高度以及樹冠寬幅後
量身定制避雷針
還得隨著樹木長高不斷調整避雷設施
古樹名木一般樹幹高大而且枯枝多
技術人員在防雷工程實施過程中
需要開展高空作業
安裝難度較大
因為擔心電焊起火
隻能打洞用螺絲固定
碰上空心樹
還要先用“灰膏”將孔洞堵起來
以防止因積水而引雷
然後用木樁填充固定
再用水泥沙漿封堵
最後刷上與樹木接近色彩的漆
古樹防雷工程
不僅僅是為瞭保護古樹名木本身的安全
對於公共安全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南嶽作為5A級旅遊景區
人員流動量大
古樹名木若遭雷擊
強大的電流可能引發森林火災
若雷電能量不能及時有效釋放
還易誘發雷電旁側閃擊或跨步電壓
威脅過路行人生命安全
給古樹穿上“防雷衣”後
景區內雷擊事故明顯減少
專業的防雷工程
有力的防雷措施
氣象人數年探索
終於為這神秘而悠久的群山大樹
裝備瞭防雷避雷“套裝”
也為當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穿上瞭一件“保護衣”
為高山上默默付出的氣象人
點贊!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統籌:王晨 尹婷 羅丹
本文作者:劉玥 崔國輝 曹慧晴 李輝
圖片拍攝:崔國輝 劉玥 林城 部分圖片由衡陽市氣象局、南嶽區氣象局提供
視頻拍攝制作:林城
編輯:刷克
審核:王晨 崔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