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流火的季節,食與心隨研究團隊進行瞭又一場常規的采集有益微生物活動,這次主要在北方和西部地區進行。在此期間,我們不僅采集到瞭大量有益微生物,還融入和感受瞭風格迥異的美麗風光。
本期開始,食與心將跟大傢分享這些美麗的景色,同時帶大傢身臨其境地欣賞景色,獲取相關的有益微生物知識,更重要的是帶大傢更好地瞭解和走進共生微生物,以遠離醫藥而促進健康。
關於有益微生物的問題,很多人是通過市面上的益生菌商品才瞭解到一點皮毛,實際上有益微生物並非隻在膠囊裡或者口袋裡裝著,它們廣泛存在於傳統發酵食物,土壤、水和空氣中,還大量定居在動物的身上。
中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都有自己特有的有益微生物,讓當地人成為當地特色的人,所以人們才會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直以來,由於看不到摸不著,這些有益微生物始終被人忽略或者遺忘。
在農業發達區域,隨著農藥化肥和空氣污染,大量微生物失去原有的正常環境,開始瞭與藥物和環境的逆反做對抗而發生瞭顯著基因水平的變化,這些變化可以在人類和動物的體內通過信息交換,產生更強烈的抵抗能力和抗藥性,這種微生物尤其是在人類的體內不再是合作夥伴,而真的可能又蹭吃蹭喝,還不幫助人類做更多的免疫工作。
這也是近年來為什麼人類對藥物的敏感度越來越低,而對於疾病感染的敏感度卻越來越高。為此,我們的團隊選擇瞭天時地利人和的大草原,沒有大規模噴灑殺蟲劑和農藥化肥、沒有明顯人工改造痕跡的地方去采集微生物。那樣的地方,微生物和微生態都是千百年來一成不變的優異狀態,真正屬於人類及動物的共生微生物。
食與心本期開始陸續帶大傢重新認識我們的美麗傢園和優異的共生微生物。
1. 神奇的烏蘭哈達火山
烏蘭哈達火山群,是中國唯一的草原火山,位於內蒙古烏蘭察佈市察哈爾右翼後旗烏蘭哈達一帶。烏蘭,蒙古語是紅色的,哈達是巖石,想象中也是火山燒紅瞭天燒紅瞭地的那種感覺。烏蘭哈達地處蒙古高原南緣,是一億多年前火山爆發形成的火山,最近一次噴發距今約6000多年,現在誰也不能預料下一次噴發的時間,我們暫且認為是一座半死不活的火山。
遠看火山
在火山頂俯瞰火山坑內
在火山頂俯瞰山下
來客大部分主要關註壯美的自然景觀,食與心其實更關註這裡的有益微生物。
七月下旬正是烏蘭哈達火山草原青草最茂盛的時節,極目大群的牛羊,到處散有馬牛羊的糞便。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惡心,盡量繞行,其實並非如此。
放牧的草食動物而言,馬牛羊糞便並不臭,特別是牛糞,看起來就像一坨草漿一樣,且由於天氣幹燥,蚊蠅滋生很少,幹燥的牛糞一部分如同綠肥回歸大地,讓牧草一年一年茂盛生長。
其中的更微小成分,比香煙的膠體顆粒還要輕的微生物會隨風飄逸,會被吸入到草原上每個動物和每個人的呼吸道裡,也會飄逸到我們的奶茶和手把肉上,隨著進食進入到我們的身體。
這些微生物絕大多數是有益微生物和中性微生物,所以世世代代的牧民生長於斯,比起喧囂熙攘的城市,卻沒有太多的疾病煩擾。牧民極其開朗豪放,進到蒙古包裡不需要任何提示,他們都會主動倒奶茶給不明來歷不明意圖的客人。
他們的智力和情商都有讓人吃驚的程度。兩個牧羊人各趕著一群羊交錯而過的時候,難免有些自己的羊混入其它羊群,也難免其它羊群的羊混入自己的隊伍,他們竟然能夠立刻認識自己的羊!據說每年記憶力的國際大賽當中,蒙古人更表現有得天獨厚的記憶能力,看一眼復雜的版面之後,竟然能夠像照片一樣刻印在頭腦裡。
這裡我們要提一下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菌——母牛分枝桿菌,國際上早有研究,說它不僅能夠讓人更聰明,還能讓人更愉悅!神奇吧?
很多人一來到草原就變得快樂奔放,很可能不僅跟草原的優美環境和清新空氣有關,還真沒準直接跟這種有益的微生物密切相關。在草原的土壤和空氣中,飄逸著大量的、在城市完全不存在的微生物,其中大部分是有益微生物和中性無害的微生物。
草原上做風幹肉和奶制品也極其簡單,不像城市裡需要工廠,潔凈車間和形形色色看不懂的各種色素和添加劑粉末,切好的肉沾一下酸奶就可以掛起來變成風幹肉,擠好的奶倒進缸裡就變成結塊的酸奶,摘下來的沙蔥用酸乳清漂洗一下就可以放進壇子裡做成醃沙蔥。你看見他們洗手瞭嗎?你看見他們換工作服瞭嗎?你看見他們那裡穿制服的衛生檢查官員去巡回檢查瞭嗎?都沒有!這種世代相傳,循環往復的共生模式,在城市化的都會裡早已蕩然無存。草原的生活是平靜和健康的,如果草原上的人不喝內地賣給他們的酒,不吸煙,不喝任何加工飲料,食與心認為蒙古高原理應成為中國獨立於巴馬和和田的第三類長壽區。
2. 美麗的甘南藏族自治州
繼續北上和西行,我們進入甘肅省,由於突發的疫情原因,擾亂瞭我們的行程,已經進入新疆的哈密市,原本打算繼續北上到天高地遠的阿勒泰地區,因新疆的苛刻行程要求而不得不放棄,轉向甘肅。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處甘肅省西南部,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和四川盆地交接的隴青蜀三省結合部,也是黃河長江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中國五大牧區之一,得天獨厚的草場喂養瞭中國最多的犛牛,也是理所當然的犛牛奶中心。
不同於幹燥的內蒙古草原,高原的河流讓這裡的水草更豐美。由於海拔更高,幾乎每天都是行走在3000多米高的地方;溫度也更低,沐浴著盛夏之時攝氏8度的逼人寒氣,真是別有洞天的感受。內蒙古草原上放牧最多的是羊,其次是牛和馬,這裡則主要是遍山的犛牛(主要是黑犛牛),其次是羊和馬。
上撒上的黑芝麻,綿羊則像是白芝麻。犛牛遠看就像是草原上撒開的一片黑芝麻,綿羊則像是白芝麻。
來過這裡的人都可以看到牧民居所附近會有很多個像農村堆肥一樣的“土堆”,其實裡面堆的並不是土,而是犛牛糞。犛牛糞與普通牛糞一樣,主要成分是草和微生物,晾幹的牛糞並不是堆肥,而是超級燃料。由於缺少樹木,更沒有煤炭天然氣等等,犛牛糞則是絕對不可或缺的燃料和禦寒物資。隨處隨時可見牧民們背著簍子撿拾牛糞,那不是在堆肥,是在制作燃料。
與城市居民的認識方式完全不一樣,牧區沒有人覺得牛糞骯臟,過去牧民會直接用手抓幹牛糞,不過現在看到不少人已經開始帶著手套收集牛糞瞭。牛糞直接用手拿起來沒有任何不妥和安全隱患,與農民們抓取秸稈燒火毫無區別。而在接觸牛糞和使用牛糞作燃料的過程中,我們不由自主地猜想,牧民們肯定也獲得瞭大量有益微生物(比如母牛分枝桿菌)和中性微生物,這能夠幫助他們增加腸道菌群多樣性和穩定性,增強腸道屏障,促進身心健康。到瞭那裡,我們想看看他們的青稞和燕麥田,一傢牧民熱情招呼我們。
食與心研究室跟牧民朋友一傢的合照
牧民的生活看似簡單,千百年來,雨露和河流以及充裕的陽光造就瞭牧場,讓牛羊食用牧草,用牛糞當燃料來煮食牛羊肉和奶茶,用以養活草原的牧民,這種簡樸、環保和可持續的方式就像隻消費大自然的利益而永不動本金的草原生活,維系瞭草原的天然和微生態平衡,更促進瞭牧民們的健康。這種發自內心的笑顏和淳樸的熱情真的會讓人流連忘返。
3. 母牛分枝桿菌桿菌的驚人作用
母牛分枝桿菌,英文名Mycobacterium vaccae,是一種在無污染的土壤中非常常見的微生物。這種微生物在分類上雖然與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同一個屬,但對人體的影響卻完全不同。別看名字叫母牛分枝桿菌,並不表明公牛的糞便裡沒有它的身影。它在牛糞裡普遍存在,也有人簡稱“牛分枝桿菌”,vaccae是牛的拉丁文後綴。
國內瞭解母牛分支桿菌的科研人員可能不多,食與心及研究團隊一直在關註這個菌。國外2006年以來就不斷有科學傢提出土壤就是新百憂解(soil is the new prozac),攝入它們可以產生五羥色胺,決定你是抑鬱還是愉悅。他們提出,讓人快樂的微生物藏在土壤中,抑鬱的人應當去接觸泥土。
已有的研究發現母牛分支桿菌對人體有多種積極影響,主要有以下10大有益效果:
- 增強免疫,調節樹突狀細胞和CD4+T細胞的分化和功能,降低外周炎癥和大腦炎癥;
- 促進大腦合成讓人快樂的神經遞質五羥色胺(也叫血清素,簡寫為5-HT);
- 減少焦慮和抑鬱等負面情緒;
- 增強壓力管理能力,減輕生理和心理壓力對於壓力反應系統的影響;
- 減小抑鬱癥和焦慮癥等心理疾病風險;
- 提升學習和記憶能力;
- 預防認知退化,減少阿爾茲海默癥和其他類型癡呆風險;
- 降低哮喘和過敏風險。
- 用母牛分枝桿菌霧化治療可減輕呼吸道合胞體病毒感染的影響;
- 可能有助於預防和治療肺結核。
盡管科學傢已經對母牛分支桿菌進行瞭長期和大量研究,但實驗中使用的多為熱殺死的母牛分支桿菌(死菌)。世界衛生組織尚未批準母牛分枝桿菌作為益生菌,實際上國外已經開始出現母牛分支桿菌活菌補充劑。不過食與心更提倡大傢,如果需要,更好的是通過接觸泥土和天然草原的幹牛糞這樣的自然方式獲得牛分枝桿菌。比如可以經常帶有哮喘或者自閉癥多動癥的孩子到草原上奔跑玩耍的方式。
4. 食與心溫馨總結
在草原上,牧民們有著城市居民無法想象甚至難以理解或接受的生活方式。他們一邊在大草原上放養著牛羊,一邊收集著牛糞作為燃料來烹飪和保暖,這種簡樸的生活方式既維持著草原生態,還可循環而不破壞環境。以往我們不知道的或者長期忽略的,也是更重要的是這種生活方式竟然是讓牧民獲得瞭充足的有益微生物(比如乳酸桿菌和母牛分枝桿菌),增加瞭他們的腸道菌群多樣性和穩定性,維系著他們的身心健康。他們的疾病種類和程度都遠比大都市低很多很多。
從前有說法,離傢的遊子在出門前會準備一包傢鄉的泥土,遠離故鄉而不適時用這包泥土沖水喝就能治療水土不服和思鄉癥(home sick)。這種方法看似古老迷信卻蘊含著科學和哲學的道理。傢鄉的泥土中不僅僅含有土,還含有大量身體熟悉的無害和有益微生物,比如母牛分枝桿菌;來到他鄉的人會接觸到當地土壤、空氣和水中的微生物,腸道菌群發生波動,而補充傢鄉的微生物能重建菌群平衡,平靜心態,增加抵抗力,促進健康。
沒有特別關註這方面的人可能並未意識到母牛分支桿菌的作用,但大部分人在無知覺的情況下已經體驗過母牛分枝桿菌桿菌的影響。比如草原上生活的牧民往往都展現著與都市人相比截然不同的燦爛的笑容,一直種田的農民很少罹患癡呆,在自傢院子裡翻土種花種菜會讓人開心和滿足,在草原或者森林裡走路時往往很放松很開心,孩子們本能就喜歡玩泥玩土等等。
甚至人類飼養的寵物或者傢畜,一有機會就會去泥土中打個滾,很多人也觀察到小麻雀喜歡沙土浴式的“幹洗”。這也許是動物在進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獲得有益微生物的基本本能,雖然動物不一定會知道這樣為什麼好,但這種本能似乎已經遺傳給瞭每一代,永恒不變。
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讓大多數人去本能化,以往的‘席地而坐“再也看不到瞭。城市的有益土壤不斷在縮小,花園式的管理讓園林工人更密集地打藥,清理草地,殺蟲滅鼠,讓人們開始對絕無僅有的一點綠地也會退避三舍。
人類有幸誕生的這個星球名字叫地球,英文是earth,既是土壤的意思,也是地球的意思。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就是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和病毒等一切你肉眼根本看不到的東西,經過進化、分化、淘汰和突變,形成瞭高度復雜的生命多樣性。作為微生物的最古老居民一開始就不是必然附著在人類和植物動物身上生存,而是獨立的生命體。
因此可以說,土壤就是微生物的載體。微生物和土壤的關系可以放大用皮和毛來解釋。現在安全的土壤沒有瞭,微生物怎麼會健康地存在呢?這就是古人所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過度城市化之後,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很少有裸露的土地讓孩子們去踩踏和挖土,因為傢長們在更升級的生活環境中開始嫌棄土地太臟太不衛生,於是不僅自己會遠離泥土,也不讓孩子去接觸泥土。這種生活方式帶來的問題就是目前城市人群過敏、哮喘、心理疾病和癡呆發生率顯著高於農村的現象密切相關。
在日本,很多幼兒園和學校會讓孩子們去稻田裡玩,去肆意玩泥玩土,沒有條件的學校甚至會專門從農村把泥土運到學校來增加孩子們接觸泥土的機會。在國外,傢長們大都會鼓勵孩子在草地樹林裡遊戲,並不在意是否會弄臟衣物。
很多人可能都看過日本文學傢黑柳徹子的作品"窗邊的小豆豆”,她小時候是個多動癥的孩子,沒有任何一個正常的學校會收留她上學。反復被各種小學勸退之後,她被媽媽帶進瞭一個叫做巴學園的學校。黑柳自己覺得她能夠在這個學校安心學習是因為校長幾乎不打哈欠地聽瞭她四個小時的胡侃後讓她感動的結果,但是從食與心的視點上看,她上瞭一所半玩泥玩土,半學習的學校,恰恰這種密接泥土的生活改變瞭她。與她同學的都是被正常學校勸退的學生,那時候自閉癥還幾乎沒有,但是註意力集中缺陷的孩子卻一直有。有意思的是黑柳的同學中幾位還成瞭日本著名的科學傢。盡管窗邊的小豆豆沒有提及自己得益於下稻田捉蜻蜓青蛙,爬樹等等與泥土和微生物密接的原因,今天反觀自閉癥,多動癥和抽動癥的高發,食與心建議傢長們更應該帶孩子去到安全的土壤中活動。
人類,作為動物的一員,千萬不能自以為是地甩掉與土壤和微生物共生的本能。與泥土和微生物打交道,可以讓孩子們獲得更持久的免疫力,更穩定的情商,更健康的體魄。甚至有人研究發現,群體玩泥玩土的孩子還能更好地培養起來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考慮他人感受的行為,這也正是幾代獨生子女傢庭特別缺少的行為。所以為瞭身心健康,多玩玩土吧!哪怕沒有直接接觸泥土,在有良好泥土的田地、樹林或者草原上多走走也一樣能獲得對人體有益的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