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千年古漁港潭門,南海先行開發者
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在海南設儋耳、珠崖二郡,海南從此納入漢王朝版圖。當時的海南島相對於中原的繁榮來說,其荒涼程度難以想象。後因官吏暴虐統治,民不聊生,激起人民反抗,茅盾不斷。漢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漢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朝廷先後罷棄瞭儋耳郡和珠崖郡,棄而不守,不再委派官吏,致使整個海南脫離瞭中央集權管轄,脫離瞭祖國版圖。
南朝梁武帝大通2年(528年),冼夫人以嶺南大首領的身份上書朝廷提出在海南島設置崖州,梁皇朝準予。冼夫人將自漢代脫離瞭中央政權586年之久的海南島重新收歸國傢管理。
在海南眾多的漁港之中,潭門港是很特別的。一是海南大部分漁港的漁民都是從事近岸捕撈,而潭門港漁民是遠航到西沙、南沙;二是其他地方的漁民都是海上捕撈作業,而潭門的漁民自稱為“海底的漁民”,他們通過潛水到海底去捕撈各種海產。
潭門漁民自古就有遠洋航行、遠海捕撈的歷史,是世界歷史上唯一連續在南海耕海牧魚的特有群體。漁民祖祖輩輩深耕南海,是南海先行開發者。漁民在出南海打漁的同,也為維護我們國傢的主權做出瞭貢獻。
遠洋需要對洋流、風向、天文、地理和氣象知識掌握得十分清楚。每年冬季11—12月,東北風起,潭門漁民們便駕船南下,去往南海作業,至第二年的清明、谷雨期間西南風起,漁船滿載而歸。
2017年正在建設的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2020底已經建成開放瞭。
在沒有衛星導航,沒有通信設備的年代,凡前往西沙、南沙作業的海南漁船必備兩樣東西,一是羅盤二是《更路簿》。《更路簿》起源於明初鄭和下西洋前後,是由海南漁民用海南方言字和特殊文字地圖畫出的由海南至西沙、南沙各島礁的航海圖,在世界上難以找到第二種,是海南漁民開發南沙群島的重要見證。已列入國傢級非遺。
流傳的《更路簿》開篇寫到,“自大潭過東海,用乾撰駛到十二更,便半轉回乾撰巳亥,約有十五更”。“自大潭過東海”,就是指船從潭門開往西沙,“東海”是潭門人以前對西沙的稱謂。
如今潭門打造的是魚港風情小鎮。
漁港街道的店鋪裡,銷售著海底摸來的各種海貝和海貝加工品。其中最大的海貝硨磲已經屬於瀕危物種瞭。
站在港口防護堤上,堤壩外側,大海洶湧澎湃,堤壩內側風平浪靜。又一艘船放著鞭炮出海瞭,企盼著平安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