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場,位於綦江區東北部,距離綦江城區17公裡,原綦江區吉安鄉場鎮駐地,1993年吉安鄉與三角鄉合並設置三角鎮。前段時間發文樂興場時有網友留言,距離樂興場不遠還有一個吉安場,聽說有這個地方後就對這個地方很是期待,希望有時間來吉安場看看。
喜歡出遊,隻要有時間都出門旅行,最喜歡的就是遠離城區的鄉村。如果說出門旅行是一場快樂修行的話,鄉村旅行就是一場遊山玩水的過程。鄉村遊或許沒有過多的人文古跡和優美景點,但是卻有著淳樸的自然風光和過於商業化的遊玩場所。出遊圖的就是一場快樂,心情好到哪裡都是旅遊,心情不好到哪裡都感覺到壓抑,可能是個人追求的心境過低,對鄉村的山山水水就是喜歡。
吉安場地方不大,兩條街長度加起來不過1000米,沒有高樓大廈,更沒有車水馬龍與熙熙攘攘的人群,有的隻是一片寧靜,最高的樓房也不超過三層。也許厭倦瞭都市的繁華和喧鬧的步行街,對於吉安場的安靜由衷地感到羨慕和向往。
一度以為編織這等手藝已經失傳,來到農村才知道這等手藝一直存在於民間,隻是個人很少見招罷瞭。小時候跟爺爺回鄉下生活過,爺爺偶爾也會削竹片編織一些用品。隻不過爺爺是個退休工人,手藝很粗糙,編織出來的東西不耐看,自己用得還可以,要是也像很多熟練的老手們帶到集市上去賣,相差真的是太遙遠瞭。
地方小人就少這是必然,人少並不意味著有多麼的冷清,村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很清閑,清閑的時候也跟城裡的閑人一樣,聚在一起打牌,幾個人圍在一起吹誇誇。地方小人少,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環境裡誰都不陌生,生活在這裡的村民幾乎能說是一個誰都離不開誰的整體。很羨慕這樣的生活,這裡沒有忙碌,沒有熟悉的陌生人,更沒有大小事情起矛盾,有的就是安詳和隨和。
這棟房子或許就是整個吉安場最搶眼的建築物,大門大院外加幾塊墻壁黑板,可以想象出來這就是當年的場鎮辦公地。吉安鄉跟三角鄉合並後,辦公人員也逐步撤離這裡,隨後這棟樓房也隨之閑置。可能是商業價值有限,這棟房子也沒有人接手,也隻是在吉安場這個地方,要是在繁華地段,想必這棟房子的利用價值無法用財富數字來衡量瞭。
供銷社的門市部,民間統稱為老商店,幾十年前乃至計劃經濟時代,供銷社對當年的經濟建設起到極大的作用。80後的我趕不上糧票,佈票,肉票和油票時期,但還能趕上老商店時代。
那時候的商店比起現在,沒有太多的工業用品,有的也就是一些柴米油鹽醬醋茶。兩角錢一斤醬油,一角錢一斤醋,四角錢一斤白酒,自己還消費過五分錢一塊糖,五分錢涼快餅幹時期。那時候的消費能力就在幾角幾分,一塊錢都是大面額,要是有一張拿鋼叉的五元頭或者幾個人排隊的十元面幣,都能算得上是大款爺。想想現在,幾分錢消失,幾角錢超市找零,一塊錢都不知能買什麼瞭。
生活在這裡的人不多,生力軍主要以老年人為主,沒有年輕人的地方就意味著沒有活力,沒有活力的地方就意味著落寞和冷清。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員不斷外出,想必像吉安場這樣的地方也不在少數。但是社會發展的洪流人為無法抵擋,有的隻能去迎接形勢走向,吉安場的根基在,它永遠不會消失,隻是難以回到當年的頂峰。
吉安場沒有菜市場,一片石板鋪成的院壩,或許這裡就是吉安趕場的地方。也不知吉安何時趕場,要是有機會的話想來這裡趕個場,湊一息這裡的熱鬧。隻不過這裡比不上山腳下的三角和隆盛這些大地方,但也有自己獨特的趕場文化。
聽到學校裡面孩子們的讀書聲,一下子把自己拉到學生時代。後悔當年沒好好讀書,以至於現在混得一塌糊塗,早知道現代社會對知識依賴這麼強,當年就死命讀書瞭。無奈自己不是個讀書的料,能寫出自己的名字就不錯,哪能理解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好在現在還有個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算是彌補當年學生時代的不足吧。
吉安中學現在已經徹底閑置,隨著人員不斷外遷和生源的減少,吉安中學已經停辦,上中學的適齡學子都到山腳下的三角中學就讀。走過很多的小鄉鎮,閑置或者停辦的中學見得多瞭也就不足為奇瞭。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管轄區域的不斷調整,未來還有很多像吉安中學這樣閑置或者停辦的也會逐步地增多。
佛子寺是綦江境內最盛名的古廟之一,始建於明代嘉慶年間,歷經幾十年才完工的佛子寺卻毀於解放後。聽老人講沒解放前的佛子寺,在寺內繞行一圈都要花上半天時間,現在僅剩的也就一件大殿和一間雜房。近些年旅遊業興起,特別是對歷史古跡的旅遊產品更是狂熱,能恢復佛子寺原貌將會是吉安場的存在感極大的提升,不過很是無奈,想要恢復佛子寺原貌所用的財力是個天上的數字,也隻能是口頭玩笑瞭。很高興能夠來到吉安場一小遊,盡管時間倉促,但能來過也是盡興,希望往後有時間還來。
本文是記事性文稿,見物說物,見其所想,所想所寫,如有不對的地方,敬請大夥諒解。謝謝廣大讀者閱讀本文稿,敬請給予建設性意見。原創文章,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