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法國蒙達爾紀:一座載入史冊的小城

中國旅法勤工儉學蒙達爾紀紀念館內的“向蔡同盟”雕像。

法國蒙達爾紀:一座載入史冊的小城

海王星旅館外,中國留學生向周恩來青銅雕塑獻上鮮花。

法國蒙達爾紀:一座載入史冊的小城

中國旅法勤工儉學蒙達爾紀紀念館外墻上的“偉大的足跡”展覽牌。

法國蒙達爾紀:一座載入史冊的小城

中國留學生在中國旅法勤工儉學蒙達爾紀紀念館內參觀。

腳印

1919年至1920年,一批中國青年為瞭探索救國的道路,到法國勤工儉學。他們從上海出發,歷經兩個多月,抵達法國馬賽港,再乘火車分赴法國各地。其中,有一支300多人的隊伍選擇到一座距離巴黎約100公裡的小城“蒙達爾紀”勤工儉學,鄧小平、蔡和森、陳毅、李富春、蔡暢等數百人曾在這裡求學求知。

今年,我們迎來瞭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許多身在法國的中國留學生自發地來到這座承載著豐富紅色文化的小城,重溫那段歷史。

剛下火車,映入眼簾的是蒙達爾紀火車站的站前廣場,這座廣場在2014年被命名為鄧小平廣場,旨在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和中法建交50周年。在廣場中央高聳著一座名為《百年豐碑》的雕塑,它生動地刻畫瞭中國有識之士和有志青年留法求學、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英姿,濃縮瞭中法交往的一段重要歷史,見證瞭這些中國共產黨老一代領導人在這個城市做工、學習、探索革命道路的耕耘與努力。

跨過一座石橋,行走約10分鐘,一棟古老的建築上赫然寫著“中國旅法勤工儉學蒙達爾紀紀念館”幾個漢字,這是一棟三層小樓,是昔日的留法前輩們學習和討論馬克思主義的場所。身處其中,我們仿佛還能感受到當年他們在這裡翻譯馬克思主義書籍,討論共產主義理論的氛圍和場景,一種情懷與理想瞬間湧上我們心頭。

我在想,100年後,我們這些中國學生赴法留學,從這裡打開瞭進一步深刻瞭解世界與中國的窗口。相同的是目的地,不同的是我們身後的祖國早已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

走出紀念館,我們仍然沉浸在那種熱烈昂揚、積極向上的氛圍裡,仿佛穿越時間回到瞭過去。

追尋

不知不覺中,我們走到瞭青石路的盡頭,進入一座僻靜的法式園林——杜吉公園,繞過竹林中的涓涓細流,隻見一塊醒目的指示牌,上面寫著“偉大的足跡蒙達尼會議會址”。

蒙達尼會議是一個重要的歷史坐標,正是在這個會議上,以蔡和森、向警予等為主的留法學生提出瞭建立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後來,蔡和森在寫給毛澤東的信中,充滿激情地系統闡述瞭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列寧的建黨學說。毛澤東回信說:“你這一封信見地極當,我沒有一個字不贊成”,並告知蔡和森,國內目前已經在進行黨組織的籌備。

如今,透過這些激揚的文字,仍能感受到革命先輩當年的萬丈豪情。我們不禁感嘆,百年前這座小城聚集瞭多少胸懷報國之志的青年,他們的青春在這裡閃耀,從彷徨吶喊到探索覺醒,再到篤定前行,直至最終成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蒙達爾紀,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城市見證瞭這一切。

順著繁華的主路,我們來到瞭市中心,一座宏偉的古典建築正是蒙達爾紀的市政廳所在地,這裡同樣樹立著“偉大足跡”的指示牌,上面寫著:“男子公學舊址”。

遙想百年前,老一輩留法先驅們就是在這裡讀書的,那時法國剛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濟蕭條,勞動力大減,公學的工作人員中有很多復員的傷殘軍人。顯然,恢弘的校舍與慘淡的校內景象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裡的一切都在訴說著戰爭與和平對於一個國傢、一個民族的影響。我想,這些場景、這裡的一幕幕一定給革命先驅留下瞭深刻印象,使他們對歐洲的真實情況有瞭深刻的理解。

與今天的留學生不同,老一輩留法學人是需要自己掙學費和生活費的。蒙達爾紀的哈金森橡膠廠就見證瞭這一段歷史。1920年至1927年間,有數百名中國留學生在此打工,其中就包括鄧小平。

鄧小平曾在這裡的制鞋車間幹瞭幾個月的雜工。當時,鄧小平是以鄧希賢的名字註冊在廠。如今,廠房前面的紀念碑上還復制有當年鄧希賢的工卡。

勤工儉學的生活十分清苦。青年學子們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9小時,但工錢卻十分微薄。工廠主對待學生們非常苛刻,除瞭隨意延長工作時間以外,還會編造各種理由克扣其工資。晚上,勞累瞭一天的學生工人擠在專門為他們搭建的木棚裡,幾十個人擁擠一處。

然而,盡管工作與生活環境艱苦,鄧小平始終保持著樂觀的情緒。每天下班之後,工棚裡很熱鬧,大傢閑談,開玩笑。或許,這種在艱苦環境中保持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也造就瞭革命先驅們堅韌不拔的性格。

紀念

在巴黎,佈洛涅森林在西,班斯諾森林在東,它們東西呼應,宛如這座城市的兩顆綠寶石。我時常會路過佈洛涅森林,看著草木生長,想象歷史與現實在此刻交匯。

1921年春天,周恩來到達巴黎,並參與瞭旅法共產主義小組的組建工作。次年6月,周恩來又召集瞭趙世炎等18名進步青年在巴黎西郊的佈洛涅森林召開瞭組建瞭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的會議。黨部就設在如今巴黎第13區意大利廣場附近的“海王星旅館”。1922年至1924年間,周恩來白天在這裡勤工儉學,晚上開展黨團活動,並創編瞭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革命刊物《赤光》(原名《少年》)。

參觀過這裡的學子們都知道,周恩來當時的工作環境非常艱苦,房間僅有七八平方米,除瞭能擺下一張床和一張辦公桌之外,幾乎就沒有空地瞭。但這間屋子卻並不尋常,鄧小平、聶榮臻、陳毅、李富春等人都在這裡留下瞭足跡。為瞭紀念這段歷史,如今旅館的外墻上特意鑲嵌瞭一塊周恩來的青銅雕塑,以緬懷他們在法蘭西的崢嶸歲月。

時至今日,每當重要節日時,總會有不少華僑華人、在法中國留學生甚至當地居民來到這間旅館,在雕塑前獻上鮮花以表追思。我和我的同學常會來到這裡,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傢的才智與修養,激勵著今天的我們砥礪前行。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留法學子,站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處感慨萬千。遙想當時的中國,山河破碎,滿目瘡痍,無數仁人志士奔走四海,赴險如夷,上下求索濟世救國的良方。正是因為一代代革命先輩的前赴後繼,才換來瞭我們今天的國傢昌盛和民族復興。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瞭奇跡,為中華文明發展史翻開瞭新的一頁。

今天,我們在法國求學,追尋早期留法學人的足跡。仔細聆聽,那段歷史仿佛依舊在風中呼喚,這份信仰、這種精神,鼓舞、激勵著所有的海外學子!

(丁劍 文/圖,作者系全法中國學者學生聯合會主席、巴黎第八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讀博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肯丁 的頭像
    肯丁

    旅遊世界

    肯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