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冰洋海域,有一片斯瓦爾巴群島,是挪威最北邊的國土,距離中國7300公裡。挪威對中國的簽證政策並不算寬松,可斯瓦爾巴群島卻對中國公民自由開放,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新來的朋友們可以點點關註,既方便瀏覽往期文章和視頻,又能及時接收最新信息。
一、北冰洋上的極地群島
在歐洲大陸的北端,靠近北極點的地方,坐落著一片不尋常的島嶼,斯瓦爾巴群島。自北緯74度至81度、東經10度到15度,在這一區域內的所有島嶼,包括周邊海域的高地以及礁石,都歸在斯瓦爾巴群島的疆域內。
這一群島主要由史匹茲卑爾根島、東北地島、埃季島、巴倫支島這四個島嶼組成,總占地面積超過六萬平方公裡。其中史匹茲卑爾根島最大,占據瞭群島近半的面積,在群島上生活的人類,也大多匯集在這一島嶼之上。
因為該群島位於北極圈內,所以島上常年氣候寒冷,獨特的地理位置帶來瞭特殊的天候。夏季的群島絕大多數時間裡都是極晝,太陽終日不落,而冬季則大多處在極夜內,茫茫不見光亮。
斯瓦爾巴群島的大多數土地,都被埋藏在厚厚的冰川之下,斷絕瞭生機,而剩餘的土地也因冰層與寒冷氣候的影響,成為瞭荒地。基於島上嚴苛的生存環境,能夠在此處生存的植物十分稀少,主要為生命力極強、對生長條件要求很低的真菌以及苔蘚。
整個群島,隻有約一成的土地有植物存活,除瞭覆蓋在地表的地衣以及苔蘚外,隻有部分適應能力強的極地柳木和樺木零星分佈在島嶼上。這些許的綠色引來瞭以鷗鳥為主的海鳥,島上的湖中也存活有鮭魚。
海象與海豹在群島的沿岸落腳,北極熊、北極狐被食物所吸引,也在此處駐紮瞭下來。為瞭保護這片珍惜的,未遭人類活破壞的土地,斯瓦爾巴群島超過六成的地區都被設置為自然保護區,就地保護這些極地動植物。
斯瓦爾巴群島的一年四季都是白雪覆蓋,沒有什麼明顯的季節變化,呈現一派天然的極地風光,其上絢麗的景色,多種多樣的地貌地形,讓它在部分歐洲人心中占據瞭十分高的地位。
無論是霜雪覆蓋的浩渺群山,還是舉目蒼然的寂靜荒原,隻要雙腳踏上瞭這片極北地帶的土地,內心都會為面前的原始風光而震撼。遊客們紛至沓來,帶著憧憬步入極地群島,欣賞島上獨特的風景,以及生活在此的多種極地生物。
二、各國簽署斯瓦爾巴協議
斯瓦爾巴群島現在雖然是一派歲月靜好的樣子,但在幾個世紀之前,卻是有不少國傢為瞭它 的歸屬權起瞭糾紛。
群島最先是由挪威人發現的,早在十二世紀,挪威便已經知曉瞭這一群島的存在,但限於當時技術條件的缺乏,這一群島並沒有得到開發,也沒受到足夠的重視。這顆燦爛的珍珠一直到十六世紀,才被來自荷蘭的探險傢再度挖掘出來。
當這片島嶼被標註在海圖上後,荷蘭以及英國的船隊率先抵達瞭這裡,他們在這裡做起瞭捕鯨的生意。見到有利可圖後,歐洲其他國傢的捕鯨船相繼到來,想要分上一杯羹。來到這裡的船隊越來越多,資源的總量卻是恒定的,為瞭利益,不同的船隊起瞭紛爭,矛盾愈演愈烈。
但大傢終究是要做生意的,經歷瞭一系列沖突以後,各國的捕鯨隊沿著斯瓦爾巴群島的海岸劃下瞭分界線,各占一處勢力范圍,互不侵犯,和諧捕鯨。隨著時間的推移,捕鯨業逐漸沒落,可斯瓦爾巴群島卻並沒有恢復平靜,各國的商人們再次盯上瞭它,這一次,是為瞭島上的礦物資源。
瑞典、荷蘭、美國、英國、俄國,這些國傢的相關企業湧上瞭群島,專業人員帶著成堆的勘探設備,在島上搜尋礦藏,人們再度圍繞著礦產的所有權展開瞭爭執。除瞭這些企業,各國政府也想要借著這一機會獲取斯瓦爾巴的領土權,就這樣,各國的目光一同投射到瞭這片小小的島嶼上。
那時的群島上已經有部分移民聚集在瞭一起,形成瞭小型的城鎮,史匹茲卑爾根島的朗伊爾城因為規模最大,被選為這座島的首府,它也成瞭人類在地球上建立的最北的城市。若是以當時的屯駐人口,以及現實的行政管理角度來看,挪威和俄國無疑是最夠格去宣稱主權的兩個國傢。
但挪威國微言輕,在國際社會上說話不夠分量,那時的俄國又恰逢內亂,自己本國的事務就已經讓政府應接不暇瞭,更別提遠在北冰洋的這片小島嶼瞭。歐美的幾大列強趁著這個機會,積極進行外交活動,最後擬定瞭斯瓦爾巴條約。
條約規定斯瓦爾巴群島的主權歸挪威所有,但這一片土地不得用於軍事以及戰爭,參與條約各個國傢的公民,都可以自由地進入群島,隻要不違反挪威的法律,各國公民可自由地在此處進行商貿活動。
1920年2月9日,各國在巴黎參與瞭條約的簽訂,包括英美法日挪威在內的十八個國傢成為瞭第一批成員國。在接下來的數年時間裡,越來越多的國傢認可瞭這一條約,加入到其中。而進入瞭國際聯盟的中國北洋政府,自然也是積極地參與其中,成為瞭後續三十三個成員國的一員。
點點關註,我們接著開進。
三、外交遺產遺留至今
隻不過那時的中國動蕩不安,軍閥割據,政權更易,國內的動亂久未平息,北洋政府也在簽訂斯瓦爾巴條約僅兩年後就被推翻瞭。中國的這一份權益就這樣,隨著北洋政府的垮臺而被人遺忘。
鬥轉星移,時間來到瞭1991年,我國的高登義教授受挪威專傢的邀請,參與瞭挪威、蘇聯、冰島這幾個國傢組建的北極科考隊,共同前往北極進行考察。這一次探險給中國帶來的收益十分豐厚,除瞭探險所得的直接資料外,高登義教授還獲贈一本北極指南。
在這本書裡,附錄瞭斯瓦爾巴條約的全部內容,高登義教授驚喜地發現瞭中國竟位列成員國名錄,他將這一消息帶回瞭國傢,讓我國看見瞭勘探北極的法理依據。在各部門的推動之下,中國的北極探索之旅,發展十分迅速。
在高登義教授歸國兩年以後,時任香港科技協進會理事的李樂詩博士奔赴北極點,將中國的五星紅旗插在瞭那裡,邁出瞭中國向北極進發的第一步。同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北極科考組也宣佈成立,中國的科學傢們開始瞭籌備工作,針對北極的特殊環境做起瞭萬全的準備。
2002年,由25位科研工作者組建的伊立特沐林科考隊從中國出發,前往北極進行瞭為期四十天的科學考察,並在那裡建立瞭探險考察站。2004年,我國在斯瓦爾巴群島的北部建立起瞭第一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
我國的科研工作者們乘坐雪龍號破冰船,在北冰洋的各大區域開展海洋科考,對於北極的各項數據進行瞭勘探采集,深入瞭對北極生態的研究,填補瞭我國在極地探測領域的空白。
同樣是依據斯瓦爾巴條約,我國的公民也享有瞭前往這一群島的權利,不需要辦理簽證手續,僅憑著中國的護照就能夠前往此地遊玩或進行商業活動。倘若有足夠的興致,能耐得住那裡的環境,在島嶼上定居也是受允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