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202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幹部群眾團結一心、艱苦奮鬥,經濟社會實現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極大改善,城鄉面貌今非昔比。今天起,本報推出《雪域歡歌70載·西藏啟航新時代》欄目,展現西藏70年來的滄桑巨變和高原兒女開拓進取、奮發有為的時代風采,敬請垂註。
“以前買東西,村裡要派人翻山集中采購,往返需要三四天。現在隧道通瞭,每傢每戶都有車,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近日,住在雀兒山隧道附近的居民紮西興奮地告訴記者。
317國道雀兒山路段位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境內。2016年11月,長達7公裡、川藏公路北線第一高海拔公路隧道——雀兒山隧道貫通,過往車輛隻需10多分鐘就可穿過雀兒山。
雀兒山隧道的貫通是進藏交通實現跨越發展的生動案例。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逐步建立起涵蓋公路、鐵路、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天塹”變坦途,帶動瞭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為人民群眾帶來更多民生福祉。
險路變通途
盛夏時節,雀兒山仍被積雪覆蓋。這座聳立在青藏高原東南端的山峰,藏語叫“絨表俄紮”,意為“山鷹飛不過的山峰”,主峰海拔6168米,素有“川藏第一險”之稱。
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經川西高原的甘孜州向西藏挺進,開啟瞭和平解放西藏、完成民主改革的征程。行走在崇山峻嶺和高山峽谷間,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修築瞭川藏公路。
“駐地海拔5000米,睡覺的地方是斜坡30度,開水的沸點是70度。”甘孜州德格縣交通局副局長高楊兵用當時廣為流傳的一句話,來解釋當初修築川藏線雀兒山路段時的艱苦,“有300餘人在雀兒山路段犧牲。”
為進一步改善交通條件,2010年11月,雀兒山隧道動工興建。歷經5年多的建設,2017年9月,隧道宣告通車。隧道長7079米,洞口海拔4370米,是世界上第一座海拔4300米以上的超特長隧道,“冬翻雀兒山,如闖鬼門關”一去不復返,“山鷹也飛不過的山峰”終於變通途。
2018年12月末,雅康高速公路雅安至甘孜瀘定段全線通車,徹底結束瞭甘孜州“零高速”歷史,川藏線正式跨入“高速時代”。
前不久,記者途經甘孜州瀘定縣,穿越瞭大渡河上的雅康高速公路標志性工程——瀘定大渡河大橋。洶湧奔騰的河面上,鮮紅的大橋飛跨峽谷,在藍天的映照下,格外壯觀和顯眼。這座被譽為“川藏第一橋”的懸索橋,全長1411米,主橋長1100米。
為瞭讓這座大橋屹立在高烈度地震區和大渡河峽谷的復雜風場中,建設者克服瞭不少難題。雅康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管理處副處長唐德強告訴記者,修橋既要避開地震活動斷裂帶,又要兼顧成本,他們隻能在橋梁結構和部件上突破創新。“我們采用防屈曲鋼的中央扣,在強制的作用下,可以屈服耗能;主塔橫梁采用波形鋼腹板和混凝土的頂底板相結合,簡化工藝的同時保證結構安全。”
同樣突飛猛進的還有航空建設。2009年,康定機場通航,甘孜到成都的距離,由原來的一天左右,縮短到半個小時。此後,相繼建成的稻城亞丁機場和格薩爾機場,讓甘孜互聯外界的時空距離再次縮短。
見證沿線變遷
高原“天路”巨變背後,是建設者多年來的持續努力。
52歲的雀兒山三道班班長易興華,從小在高原上長大,17歲後成為一名養路工人。工作35年,他在國道317線雀兒山路段見證瞭川藏公路的巨大變化。易興華回憶起以前養護的情景,不禁感慨,在高寒缺氧的高原上養路,要比在其他地方付出更多。
如此艱苦,有沒有想過放棄?易興華信念堅定:“保障川藏線的暢通,必須有人在這。既然來瞭,我就要幹好。”除瞭養護公路,他和工友們還常常給翻山遇險的汽車更換輪胎,給司機送開水、送食物等。
2017年雀兒山隧道建成通車,易興華的工作場所從海拔5000多米的山上公路,搬到瞭山下的德格縣馬尼幹戈養護站,主要負責柏油路面的清掃和垃圾清理。“以前一天隻能維護200米左右的路段,現在一天可以維護好幾公裡。”易興華說。
同樣親歷巨變的還有康定機場航務部經理陳永利。2006年大學畢業後,陳永利投身康定機場建設,至今已工作15年。回憶起以前的點點滴滴,他記憶猶新。2009年康定機場所有設備調試完畢,進入校飛環節。當時,他和同事每天凌晨4點從山下出發,坐一個小時車,到達現場,一直工作到下午三四點。連續奮戰瞭半個月,完成校飛工作,確保機場順利開通運行。“看到飛機安全起飛、落地,我覺得自己所受的苦和累都非常值得。”陳永利說,是康定機場成就瞭他。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他不僅收獲瞭工作成就,還遇到瞭現在的愛人,成立瞭傢庭。
目前,康定機場開通瞭前往拉薩、成都、重慶、杭州的航班,成為連接川藏的重要空中通道。除瞭康定機場,另外兩座民用支線機場格薩爾機場和稻城亞丁機場也已建成通航。
鋪就幸福民生路
夏季,甘孜州正值旅遊旺季。夏夜,涼風習習,康定市區廣場上,穿著藏族服裝的當地人圍著圈跳起鍋莊舞,不少遊客也加入其中,一片熱鬧景象。
廣場旁的一傢特產店內,老板紮西正忙著給遊客挑選貨物。“以前店裡的特產隻能內銷。交通改善後,遊客多瞭,生意更好瞭。”紮西驕傲地告訴記者,“雅康高速通車後,我們這裡出產的新鮮松茸,隻要幾個小時就可以到達成都、浙江、重慶等地,當天就能端上餐桌。”
甘孜州德格縣柯洛洞鄉朗達村村民紮西曲措說,以前由於交通不便,奶奶生病後,得花一兩天翻越雀兒山出去看病。因為耽誤瞭治療時間,落下病根。“現在隧道通瞭,很快就能到達醫院。我們不僅可以選擇在本地看病,也可以去大醫院。”
除瞭走出去,越跑越快的“天路”也讓更多的人走瞭進來。如今,公路沿線自駕遊客、騎行客絡繹不絕。甘孜州將文旅產業作為重點,發展全域旅遊。過去靠賣青稞、蟲草、松茸為生的本地人,開始從事傢庭旅館、客運等行業,吃上瞭“旅遊飯”。
據瞭解,2020年,甘孜州全年接待遊客超3000萬人次,旅遊綜合年收入達到340多億元。(工人日報記者 肖婕妤)
責任編輯:曹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