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的古鎮是鑲嵌在美麗江漢平原上一顆璀璨明珠,以其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宅建築群而聞名於世。可她又像個年輕的姑娘待嫁在深閨中,伴著湘鄂西紅色首府經典景區這份豐厚的嫁妝等待著。縱有萬般嫵媚,也隻能千般羞澀等待著心怡的人出現。若歲月不老,紅顏依舊,那顆永不停歇的燥動芳心,在靜靜地等待中抵住瞭千年風霜雪雨,依然鐫秀多姿,這便是我的傢鄉。

走進我的古鎮

我時常徜徉在老街的青石板上,感受著那一磚一瓦的溫情,耹聽那一扇一門的輕吟。兒時的一縷陽光便成瞭我今天的彩虹,兒時的一絲細雨便成瞭我今天的涓涓細流。抬頭間那龍脊鳳簷,虎門麒檻仿佛在訴說著古鎮千年滄桑;回眸時那白楣黛瓦,青磚粉墻處款款走來撐著油紙傘的少女;凝神間那板門吊錘,鼓皮勒腳處便是喧囂的叫賣聲和鼎沸的人群。我每走一步便伴著兒時雞公車“咯吱咯吱”的聲音,和著馬兒的鈴鐺聲,我是在這樣動聽的音樂聲中長大的。今天,我又帶著這般悅耳聲音走進古鎮的懷抱,去追尋古鎮千年過往的變遷。我欣喜我的古鎮還是這般清秀與恬靜,還是這般溫馨與質樸。

走進我的古鎮

紅色古鎮

我的古鎮是紅色的,這片熱土灑下瞭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和生命。在那烽火歲月,八一南昌起義失敗後,總指揮賀龍輾轉來到江漢平原,創建瞭湘鄂西革命根據地。1931年7——1932年4月間,沉寂的古鎮成瞭湘鄂西紅色首府所在地,當年湘鄂西省和紅二軍團的重要機關都設在這裡。紅二軍團是我國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1930年7月由賀龍創建的紅四軍(後稱紅二軍)和段德昌,周逸群創建的紅六軍合編而成。1931年3月整編時,紅二軍團縮編為紅三軍,紅二軍改為第七師,紅六軍改為第八師。同年4月,古鎮裡誕生瞭第九師,編入紅三軍建制。

走進我的古鎮

紅九師是以周老嘴勞苦大眾為骨幹組建的隊伍,師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號烈士段德昌。因歲月流逝,我們似乎淡忘瞭周老嘴這段光輝的歷史。他們中很多人後來成為共和國的高級將領,成為民族的脊梁。當然,也有很多人沒有能夠聽到新中國建立的隆隆禮炮聲,沒有能夠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授銜授勛,有些甚至還沒有能夠走上瞭長征路,他們用鮮血染紅瞭五星紅旗,用生命鑄就瞭鐵軍軍魂。他們中僅有周老嘴沿河街的周琳建國後授予瞭大校軍銜,讓我們對他們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切的緬懷!

走進我的古鎮

紅九師是從湘鄂西根據地走上長征路的唯一建制部隊。1934年10月24日紅三軍西征入黔與紅六軍會師,恢復紅二軍團番號,九師改編為六師。1935年11月19日從湖南桑植劉傢坪出發,開始長征。1936年7月5日與紅二、六軍團及紅二十三軍合並組成紅二方面軍。六師隸屬於二十三軍,師長賀炳炎,政委廖漢生。抗日戰爭時期,紅二方面軍改編為八路軍一二〇師,六師和紅二十八軍合編為七一六團,團長宋時輪,隸屬於三五八旅。

走進我的古鎮

解放戰爭時期,以一二〇師為主體組成瞭西北野戰軍(第一野戰軍),原第一縱隊改編為第一兵團第一軍,軍長賀炳炎,政委廖漢生。原三五八旅改編為第一師,師長黃新廷,政委餘秋裡。原第七一四團、七一五團、七一六團分別改為第一團、第二團、第三團。在人民解放軍軍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為五星紅旗在中國上空高高飄揚作出瞭歷史性的貢獻。至此,從周老嘴這塊紅色土地走出來的紅九師基因註入到瞭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肌體中。

走進我的古鎮

藍色古鎮

我的古鎮是藍色的,這片沃土掩埋過無數抗戰忠烈英魂。抗戰時期新四軍第五師三十一團就活躍在周邊堅持敵後遊擊戰,和國民黨一二八牽制著武漢日軍。一二八師原為西北軍四十九旅,1936年“西安事變”時,旅長王勁哉力主殺蔣。在張學良護送蔣介石回南京後,王負氣拉隊伍至秦嶺子午峪。不久又投蔣,率部東出潼關,任新編第三十五師師長。1937年該部進駐河南開封,王兼任開封警備司令,王師長治軍嚴厲,素有“王老虎”之稱,吸引瞭無數中原大地熱血青年報名參軍。

1938年秋王率部參加武漢會戰,武漢失守後改番號為第一二八師,退守江漢平原,強行收編國民黨殘部和地方武裝。不到兩年,所部發展到三萬餘人,編為9旅18團,占地6縣20鎮,其一部駐周老嘴,雄踞江漢平原五年,殲寇無數,終成日軍大患。

走進我的古鎮

1943年2月,日軍為殲滅一二八師,糾集五萬兵力,在60架飛機掩護下, 發起瞭“江北殲滅戰”。一二八師從洪湖大沙口至龔場一帶設防,2月21日,日軍對以百子橋為防禦中心的一二八師實施猛烈攻擊。王率全師官兵憑壘固守,頑強抵抗。因一部叛變,防線突破,激戰至25日,一二八師全軍覆沒,多少“關中冷娃”和“中原漢子”魂消異鄉,為國盡忠,師長王勁齋亦受傷被俘。僥幸生還官兵脫掉軍裝流落民間,在我們周老嘴落戶生活的就有河南舞陽籍陳石明和徐敬修兩位抗戰士兵,默默無聞幾十年從不提起那段悲壯的歷史直至終老。這裡我們要向一二八師的抗戰老兵致以崇高的敬禮!

走進我的古鎮

多彩古鎮

我的古鎮是多彩的,這片故土縱橫二千五百餘年,盡顯皇城之氣。春秋時期,這裡是離湖的邊緣,獨特的地理條件形成瞭荒丘野林,沼澤湖泊的自然環境。是飛禽走獸群集的地方,歷代楚王都在這裡打獵遊樂,常在鎮北二公裡一兀突高臺上(今天竺村)歇息。公元前535年楚靈王為炫耀國力,“盡土木之技,殫珍府之寶”,在此修建瞭一座舉世無雙的章華臺,臺高十丈,基廣十五丈。平地高聳,氣勢雄偉壯觀。每當雨後初晴,旭日東升,平原上雲蒸霞蔚。登上章華臺,極目遠望,楚天遼闊,紫霧飄繞,瑞鳥翱翔,湖光水色,使人目不暇接,樂而忘返。這便是容城八景之首的“章臺曉霽”。經千年變化高臺被湖水浸蝕過半,湖床淤塞,水退人進。現高臺上建有一“北洲寺”,滿院荒涼破敗,與史書上記載的美景相差甚遠,從此無人尋覓心中的美景瞭。

走進我的古鎮

鎮南1.5公裡處彭傢臺(七臺村)一突起高臺三面環水,背坡過曲廊小橋拾級而上,百餘步可至臺頂,臺頂略呈圓形,迎水面陡峭突入胭脂河中。每臨中秋月夜,臺側古柳翠竹和月倒映一汪秋水,清風徐來,月影沉浮,恰似風吹河中千層浪,層層有月亮,人臨之恍然如造仙境。後文人題以“璇臺湧月”,登臨遊覽者接踵而至,此即為容城八景之一。現在,那觀景臺已夷為平地,建瞭三處廟堂,胭脂河已淤塞。不見瞭那汪清澈的河水,不見瞭那蒼勁的古柳,僅存的翠竹在孤寂中隨風搖曳,不知它在訴說怎樣的過往……

走進我的古鎮

公元208年冬,曹操兵敗赤壁,在洞庭湖曹洲燒毀餘船後從白磥磯上岸一路北撤,經華容道至江陵,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曹操“敗走華容道”事件。何為華容道呢?據《資治通鑒》註釋中的說法,就是“從此道可至華容也”。椐有關史料記載:古華容縣城在現監利縣城以北約60裡的周老咀附近,即現周老嘴鎮所在地。從曹操屯兵的烏林到曹操逃跑目的地南郡劃一條直線,華容城正好在這條直線的中心。曹要逃回江陵,走華容縣城是最捷徑的路線。且當時華容縣城附近有曹軍的糧草倉庫(即現在團洲村倉庫垸),便於撤退中的將士補充糧草。但古華容城建於何時又因何毀於何時,史料上確實沒有更詳細的記載,我隻能根據現存的史料而還原這段歷史。

走進我的古鎮

縱觀古鎮二千多年的歷史,一條歷史脈絡便清晰起來。公元前這裡即為楚國皇傢禦園;公元二世紀是古華容縣城所在地;唐朝間重建古鎮;上世紀三十年代是湘鄂西紅色首府;1949年4月監利縣全縣解放,5月在周老嘴何王廟成立瞭監利縣人民民主政府;1984年設立建制鎮至今。

在古鎮悠久歷史長河中毎濺起一朵浪花便是一份豐厚的文化;便是一段精彩的故事;便是我們今天的寶貴財富。我追尋著古鎮的腳步,卻又感嘆華容城消失得無從可考,我自豪古鎮的文化底蕰,卻又感慨老街的蕭條與沒落。當古鎮繁華不再,那固化建築上的風格與藝術,也僅僅承載著那段歷史的文化與信息。當古鎮僅僅作為遊人參觀遊覽的凝固物體時,我擔憂著古鎮的生命是否會走向衰亡。她現在太過寂靜瞭,寂靜得讓人們忘掉她的存在,寂靜得讓我傷感,讓我迷惘。古鎮期待著重生,我期待著兒時古鎮的回歸。

我愛傢鄉,我愛我的古鎮。


李詩華(作者系周老嘴鎮二級主任科員)

寫於2021年3月8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肯丁 的頭像
    肯丁

    旅遊世界

    肯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