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淺初夏,鳥兒愉快地在窗外悠閑自得的鳴唱,陽光帶著溫潤灑向在大地,空氣中彌漫著不知名的淡淡花香,怡然又到瞭曼妙的戶外閑逛時節。
漫步在兩旁都是灰墻灰瓦的胡同裡,踩著國槐青翠葉縫中的斑駁光影,輕風颯颯卷起裙裾,去赴一場說走就走臨時起意的約定。朋友在文丞相祠裡等我,一起去胡同遊走。
人生自古誰無死
府學胡同裡的文丞相祠,是當年文天祥被囚於大都(今北京)時的土牢舊址。它是明清兩代祭祀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祠堂。始建於明洪武九年(1376年),明清兩朝多次修葺,1984年經過修繕後對外開放。
坐落在胡同裡的祠堂,是一座兩進四合院。祠堂坐北朝南,由大門、過廳、享堂等三部分構成。
跨進古色古香的大門,是第一進院落。正對大門的院落中間,矗立著一座仿明代文天祥石像碑。院裡東邊墻上鐫刻著滿壁浩然的《正氣歌》。
繪有彩畫的磚木建築過廳裡,用展板的形式簡要介紹瞭文天祥青少年時期、入仕後十五年間、起兵抗元、九死一生、再舉戰旗、兵敗被俘、楚囚就義的英雄事跡。
認真閱讀墻上的 “文天祥生平展” 圖文,我們才知道這位民族英雄、愛國詩人,十八歲考取舉人,二十一歲考取進士,是中國科舉史上少有的青年進士。
他才學深厚,從小志向宏遠;他為官勤勉、安國撫民,深得宋理宗賞識;他起兵勤王,領導艱苦卓絕的抗元戰鬥;他九死一生,矢志不渝,堅守信念,寧死不屈。
在被囚的三年中,他整理瞭畢生詩文,編成瞭《指南錄》、《指南後錄》等作品。創作瞭明志的《過零丁洋》,留下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千古名句。
過廳中保留瞭原祠堂的部分遺物,文天祥手跡等,還展示瞭毛澤東等現代名人歌頌這位愛國志士的書法作品等展品。
轉過過廳來到第二進院落,院中有一株棗樹。這株棗樹,相傳為文天祥親手種植,枝幹向南自然傾斜。人們臆想它象征著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
棗樹後面是享堂,堂內正中供奉著一尊文天祥的彩色塑像,儒雅的他從容淡定地端坐在龕內。室內墻上梁間陳列著歷代文人題寫的楹聯匾額,保存著唐代著名書法傢李邕所書的《雲麾將軍斷碑二礎》等珍貴的石刻。
在歷代為國捐軀的英傑中,文天祥的道德、功績、著述交相輝映,冠絕群倫。他的人格魅力不僅在這600平米的文丞相祠裡熠熠生輝,還激勵瞭後輩愛國志士。作為愛國教育基地,院裡棗樹上掛滿瞭小學生們,書寫愛國情懷“致敬英雄”情真意切的文字。
胡同裡的光陰
走出懸掛“浩然之氣”匾額的文丞相祠大門,蔥綠的國槐樹掩映下對面 ‘北京市文物局’的門牌若隱若現。
走近細看,原來這座至今保存較為完整的四合院是清末兵部尚書志和的府第;民國時期同治帝的二位遺孀曾居於此;北洋政府時期,成為瞭海軍總長的府邸。當然,現在是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非遊覽區域,我們隻能近在咫尺地望門興嘆瞭……
沿著府學胡同向西遊走,文丞相祠旁邊一座有著石獅守門,金龍彩畫,掛著金色楹聯的大紅門映入眼簾。近前細細一瞧才恍然大悟,這裡是明、清時,首都最高地方行政機關順天府所在地。
而今,這裡儼然成為瞭府學胡同小學校園。從小就能在如此古樸的院落裡讀書學習,自然而然受到歷史文化的熏陶,真是讓人羨慕不已啊!
日色風影,濃蔭馥鬱,漫步在胡同中,走走停停,不時遇見未知的名勝古跡。胡同距離鬧市很近,卻沒有車水馬龍的人喧鼎沸,安安靜靜得讓人覺得舒服愜意。
那些停在路邊蒙塵的車輛;坐在日光下閑聊的老人;偶爾雀躍奔跑而來的小孩,都傳遞著市井巷陌、百姓人傢的煙火氣息。無論外面的世界如何紛紜喧擾,住在胡同裡的日子依然不急不緩,平淡簡約。
“嘉樹吐翠葉,列在雙闕涯。旑旎隨風動,柔色紛陸離。”參天古樹遮蓋下的胡同清幽翠綠,疏朗靜謐。唯願時光清清淺淺緩緩,讓我在人間閑庭信步,靜看雲聚雲散下的樹影婆娑,細細慢慢地品味胡同——這一充滿地道京城氣息的百科全書。
實用信息
遊覽地:文丞相祠(府學胡同)
門票:成人5元。六十歲以上老人,及學生免費。
交通:地鐵張自忠路站下,跟著地圖軟件步行約1公裡。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相關網絡。更多精彩內容請朋友們移步到稍後發佈的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