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鄒 旅順口大型畫傳 今天
真泉寺
真泉寺坐落於大連市旅順口區龍頭鎮太皇山西溝,也叫鎮泉寺,是一座佛教男眾寺院。在旅順中路龍頭鎮太皇山西溝。寺廟坐落於山中,三面環山,以一口真泉聞名,泉水天然冰爽甘甜,沁人心脾。真泉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但毀於元朝末年的戰亂中,僅存殘碑一塊,古柏一株,古井一眼。後人在原址上建起瞭一座堪稱最小的寺廟,並已規劃重建規模宏大的真泉寺。
據縣志及現有殘碑記載,該寺曾於大唐貞觀年間下詔遣大將軍慰遲恭重修,由此可證明該寺至少應建於盛唐以前,距今約有1300多年的歷史,現存有殘碑一塊、古柏一株、古井一眼,並賦於“真泉”之美名。該寺毀於“文革”時間。
真泉寺
修繕重建
2005年重修,重建後的真泉寺規模適中,建築正規,占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9600平方米。
真泉寺現有教職人員4人,民主管理委員會成員5人,住持為釋親宗法師。
2006年,真泉寺被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
真泉寺
正覺講寺
蟠龍山正覺講寺,又名蟠龍寺。坐落於大連市旅順口區水師營街道蟠龍山下,依山起勢,氣勢輝宏,面臨黃海渤海,於旅順白玉山,老鐵山遙遙相望。2003年開山興建,已經建成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殿,地藏殿,鐘鼓樓;在寺院整體規劃中,將繼續籌建藏經閣,大悲樓,禪修中心等,所有建築物,均遵循盛唐風格建設,簡單自然、摒棄復雜繁瑣。
橫山寺
橫山寺位於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龍王塘大石洞橫山北普陀風景區(該地也歸屬於大連高新區),寺院建築面積達12000平方米,是我國長江以北最大的佛教寺院。寺院北靠橫山主峰,三峰同線相連,中峰略突,兩峰平齊,極似古代金元寶狀,更似大肚彌勒佛像。真可謂山體神形,天賜佛緣。橫山開山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遠厚重,元代鼎盛致明清兩代,曾幾度興衰,後毀於戰火。2003年開始重建,2004年11月全面竣工,並於該月11日隆重舉行瞭落成典禮,社會各界人士及四方信眾萬餘人雲集橫山寺見證瞭這一歷史時刻。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剎,以它前所未有的恢弘氣勢,再現瞭“遼南第一寺”的雄偉風貌。2009年被省政府授予“雙文明寺廟”,2010年被國傢宗教事務局授予“首屆全國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稱號。
長春庵
長春庵位於大連市旅順口區三澗堡街道土城子村長春庵屯,前身為觀音庵,始建於明初,位於山之東,乃浮屠氏所居。孫寶田《旅大文獻征存》卷二古跡名勝載:“長春庵,在三澗堡南山之陽,舊有碧霞宮一所,創自何代無考,庵內有明永樂年(1403-1424)碑記。”據雍正六年(1728)王有翼《長春庵新建泰山殿兼立碑記序》載:“回溯厥初,蓋明自定鼎以來,斯庵久已名焉,歷傳至今,亦既三百餘年矣,詎自今伊始哉,但前則僅一觀音草庵。”碑文與史志皆言長春庵創建於明朝,史志載有永樂年碑記,碑文言觀音庵建自明初,永樂初距雍正六年有三百二十三年,二者記述相同,長春庵建於觀音庵基礎上。村中耆舊亦口口相傳,觀音草庵僅八尺見方的尼姑草庵。孫寶田雲“永樂年碑記”,今碑已不見蹤跡,碑文亦未見其收錄。
龍王觀
龍王觀位於旅順塔河彎浴場對面的山坡上,裡面供奉著龍王、觀音和藥王。龍王觀管風調雨順的,據說是唐代的古觀,後毀於戰火,新廟是上世紀90年代以後復原修繕和擴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