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廠鎮位於遵化東南部,東鄰遷西,南接豐潤,距城區70華里。鐵廠的歷史由來已久,據明朝弘治年間(1488至1506年)《重建鐵廠城碑記》載:「遵化鐵冶始創自中唐歷經宋元至今。」
鐵廠不但歷史悠久、經濟發達,而且風景秀麗,古蹟、廟宇繁多,城南城北大片沃野良田給以衣食之源,東西兩山蒼松翠柏、果樹茂密供其費用,一條清清河水從城下緩緩流過,長年不斷,可供洗滌灌溉之用。此外,鐵廠十景更是聞名一時。
「十景」都有什麼呢?一起來看看!
古泉噴珠
鐵廠北山龍王廟有一股清泉,建廟時在廟前的泉水周圍修建了一個約4丈見方水池,扶池觀看泉水不斷上涌,水泡猶如一串串的珍珠浮到水面,故稱古泉噴珠。水池南面有一石鑿龍頭鑲砌在水池牆腳,泉水從龍口泄出,猶如臥龍吐水。明朝守備曾將池水引入城內衙門飲酒亭,廚師把菜做好放入池中,池水便將菜送入飲酒亭了。
北門三奇
古人曾用四句詩描繪鐵廠北門「三奇」:三步兩孔橋,城上柏樹搖,回頭望明月,碑比城還高。指的是鐵廠北門外有一座長不過三步的小石橋,而下面卻有兩個過水洞,這是一奇;城上有柏樹一株,因地勢高而招風,所以這棵柏樹無時不在搖動,這是二奇;城頭上立有建城石碑一塊,當晚上出城,回頭望月時,看見石碑仿佛立在城裡,比城牆還高,這是三奇。這幾句詩句至今仍在鐵廠流傳著。
古洞藏仙
在鐵廠西山——半壁天的山腰,有一個天然山洞,當地人叫它無終子洞,傳說鐵廠在很早以前屬無終國,無終國戰敗後,國王曾避難於此而得名。後來到燕國時期,燕國被秦所滅,燕太子丹也來此洞避難,後死於洞中,為紀念燕國之主,後人於洞內建一小閣,將他的像塑於閣內,祝福他得道成仙。直到建國前此閣還保存完好,每到節日當地人朝山進香者絡繹不絕。此外,在舊時,每到夜晚,洞外常有亮光晃動,俗稱狐仙煉丹,故有古洞藏仙之說。
燕王古墓
相傳燕昭王死後,太子丹繼位,這時秦國已滅了齊、楚,趙、魏、韓五國,太子丹大驚,聚文武而謀保國之策,其中有人獻計:秦之強而在於王,欲保燕國不亡,可選一勇士以進貢納降之名刺殺秦王,太子丹允諾,遂派武士荊軻攜圖藏劍赴秦行刺,行刺未成,被秦王殿前衛士剁成肉泥,隨行人逃回燕國,太子丹聞報喪膽,力主遣散朝臣,自己喬裝改扮,攜祖靈逃到鐵廠,將其葬於此地,自己便隱於無終子洞,一來避難修行,二來為守父靈盡孝。傳說這座燕王古墓光墳頭就占地1畝3分,周圍古樹參天,密林遮日,令人生畏,不敢接近。
仙人棋盤
鐵廠城南棋盤山上有一塊長約1丈,厚約3尺的漢白玉石,石面上有棋紋跡(今人不識棋種),故取名為棋盤山。相傳古時有一張姓樵夫住在山下,常年以砍柴為生,一天,他到山上砍柴,看見兩個老頭在這塊石頭上下棋,便站在一旁看了半天,直到把棋下完兩個老頭散去,也未說一句話。
樵夫正納悶時,發現棋盤上有一棋子,上面有「王禪」二字,他回到家裡,家人問他上那裡去了,他說在山上看了半天下棋的,可是家人卻說找了他一年了,於是便有了傳說稱王禪、王敖二仙在此山下棋。後來,這塊漢白玉棋盤到民國初年被拾柴和放牧的人砸碎無存了。
煤山不雪
鐵廠城東北角有一座黑色山坨,俗稱煤山,相傳是唐朝開始煉鐵堆放爐灰的地方,方圓有百畝左右,舊時因爐灰內有餘熱,加之高於城牆,易受陽光,所以一般小雪不見雪,大雪也比別處融化得快。現在因年限太久,餘熱散盡,雪後已無異於其他地方之處了。
康姑仙祠
鐵廠東門外有座小廟,名康姑祠。相傳在唐朝時,鐵廠有個康小二,煉鐵鑄造盔甲兵器,一天上司下來一道命令,限他七天鑄造盔甲若干件。可是次日生火,火雖旺而鐵不熔,康小二焦急萬分,回家說給二女,二女遂去爐前觀看,只見爐下出泉,已知爐火再旺鐵也不會熔化,全家必遭斬抄大禍。於是二女自投爐內,水自盡鐵始熔,康小二如期完成盔甲若干件。
後康小二將此事稟於上司,經皇帝批准,封二女為「金火二仙姑」,並在廠內蓋金火二仙姑祠堂一座,以為追念。後傳二女投爐後被禿尾巴老李收為妻妾,此廟至「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時拆毀,現仍有遺址可見。
城外城隍
據說凡有城池的地方,均建有城隍廟,而且都建在城裡,唯鐵廠城隍廟建在城外。
據傳說,鐵廠城隍廟原來也建在城裡,建好以後不久,鐵廠城內有郎舅二人因債務糾紛雙雙向城隍告陰狀,打起官司來了,在城隍面前起誓:誰要昧了良心,一出廟門跌折胳膊跌折腿。結果為姐夫者走到廟門將腿摔折了。於是其內弟即揚言姐夫昧了良心賴帳,後來聽說是因為內弟在告狀前給城隍燒了金山、銀山和黃錢元寶,賄賂了城隍,才使其姐夫將腿摔折,因此其姐不服,跑到城隍廟大罵城隍接受賄賂,斷案不公,並打了城隍兩個嘴巴,攆城隍出去,結果次日城隍塑像便到東門外了,後來會首們出來把城隍塑像抬回城裡,第二天又到東門外了,於是就把城隍廟建在城外了。
大小山縫
在鐵廠城東過一道山嶺,約有五六里地的地方,有兩座山,大的叫大山縫,小的叫小山縫。這個大山縫,相傳是二郎楊戩因其妹與劉彥昌結婚犯了天規,奉玉皇之旨與其妹在天上打仗時將斧頭甩掉,落在這座大山上,將山岩劈掉一半,所以一半仍是完好的山岩,另一半大石散落在山岩之下,後來人們叫它大山縫。那個小山縫,傳說是二郎打不過仙姑,將寶蓮燈奪去,將仙姑壓在這座小山下,後來仙姑之子沉香長大後,來此山用斧將山劈開,救出母親而去,於是留下這座山縫,這個小山縫,確像一個饅頭形的小山,半腰有一道縫,這道山縫長約一二十丈,寬有一二丈,深有十餘丈,底下還有若干山洞。八年抗戰時期,這個小山縫曾藏過幾百人。
古井噴泉
鐵廠西山的半壁天腳下有座椅形小山,小山前面有一眼古井,相傳是唐王征東時路過此地,見一泉水四溢流失,唐王命兵士取附近石塊砌成一井,井下面留有水洞,每到冬春兩季泉水從井下小洞流出,一遇夏秋季節泉水從井口湧出,水柱高約3尺有餘,故俗稱「古井噴泉」。後來唐王得勝還朝又路過此地,遂降旨在椅形小山正中建造一座廟宇,以其泉水取名為湧泉寺,寺內塑有塗金的滿堂佛像,寺的後面椅形小山上滿植松柏,俗稱南松北柏,山上松柏常青,山下泉水常流,當中有古廟相襯,風景異常秀麗可觀。但近幾年來,由於雨量減少,水位下降,此泉雖未乾涸,但除夏秋季節從井下小洞流出以外,再不見井口噴泉了。這座古廟於建國後,曾改作社辦中學,後中學合併到龍王廟,遂將此廟拆毀。
鐵廠除有十大景外,這裡的廟宇繁多,也是附近百里左右村莊所少有的,有名的大型廟宇有十一座:龍王廟、釋迦牟尼廟、娘娘廟、三皇廟、城隍廟、關公廟、真武廟,火神廟、藥王廟、西峰寺、湧泉寺。小型的有:觀音廟、玉皇閣、子孫娘娘廟、堂子廟、山神廟、土地廟、五道廟、魁星廟、南極子廟等。農曆每月初一和十五日,各廟大鐘齊鳴,香火不斷。現在,這些廟宇已先後拆毀,有的改作學校,有的已被居民在舊址建成新居,還有的還耕變成良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