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天水,連綿的秦嶺山脈之中,聳立著一座鬼斧神工的佛教石窟。
形如麥垛的孤峰峭壁之上,千百個洞窟密如蜂房,棧道凌空飛架,一個璀璨佛國藏匿其中。
麥積山石窟全景 圖源/中國國傢地理BOOK 攝影/王金
這裡是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如果說,敦煌莫高窟是戈壁中的“大畫廊”,那麥積山石窟則是崖壁上的“雕塑館”。
麥積山石窟現存221個窟龕,各類造像3938件10632身,早至北魏,晚到兩宋,均展示著歷代不同的造像風格及造像技藝的延續。這些精彩絕倫的彩塑造像,在歷經風霜之後,仍不減光輝。
跟雲岡、龍門皇傢氣勢恢宏的風格不同,麥積山的泥塑內斂溫和,充滿瞭人間的煙火氣息。當千年的光陰在這座神奇的山峰上沉默流逝,這些佛像已經微笑瞭上千年,靜靜等待著世人的探訪。
我們針對麥積山石窟的彩塑,為大傢做一個幹貨整理。如果你想要探訪麥積山石窟,感受千年佛寺的人間氣,帶上它應該很有用。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麥積山石窟的開鑿背景
2.麥積山彩塑的制作方法
3.麥積山彩塑的主要內容
4.麥積山彩塑的藝術風格
5.不能錯過的那些石窟
01.
麥積山石窟的營造
根據史籍記載和遺存碑碣,推斷麥積山石窟的開鑿,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六國的後秦時期。
後秦,一支由羌族建立的政權,他們篤信佛教,是最早在政府機構中增設僧官,管理全國佛教事務的王朝。
姚興,後秦第二位國君,對佛教尤為推崇,特地將西域高僧鳩摩羅什迎請到長安,尊為國師。此外,姚興還廣建佛寺,倡鑿石窟。
由國君到官員,再到民眾,當時的後秦境內“奉佛者十之八九”,佛教成為瞭全面信仰的宗教。而西出長安第一站便是麥積山所在的天水,在這裡大規模營造石窟也是理所當然。
麥積煙雨 圖源/麥積山石窟
在麥積山營建石窟,與其地理環境也大有關聯。麥積山位於西秦嶺北麓,風光秀麗,環境清幽,是修行的理想地方。
據梁《高僧傳》載,高僧曇弘、玄高就在此講學修習,並“聚集僧人三百”。高僧雲集,麥積山的佛教之風更為興盛。
由此,麥積山石窟歷經十餘個王朝、1600餘年的開鑿和修繕,造就瞭一座無以倫比的藝術殿堂。
02.
麥積山彩塑的制作
麥積山石窟現有編號洞窟221個,各類造像3938件10632身,以北魏、西魏、北周窟龕造像為最多。
走過千年世事滄桑,這些佛像何以能夠驚艷世人?這與其制作材料和工藝息息相關。
麥積山屬於典型的丹霞地貌,主要是紅色砂礫巖石,結構較為松散,難以精雕細琢,雕鑿像雲岡、龍門那般精美的石刻造像。於是,古代的匠師因地制宜,選擇泥塑的方式造像。
常州博物館《東方微笑——麥積山石窟藝術展》展示來麥積山石窟造像的制作材料與步驟,圖源/引力波美術館
麥積山的泥塑造像在制作時,首先用木材搭出骨架,再敷以粗泥(麥草泥)塑出大致形體,再用細泥進行細部雕琢。在制作過程中,工匠們會在泥中配上細麻絲、棉花等材料,以提高泥的硬度,這樣泥在幹透後,甚至可以堅如燒陶。
最後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施彩,通過彩繪的形式賦予泥塑質感。但因為麥積山地處林區,氣候濕潤,塑像的色彩大多已經剝落,現在我們看到的彩塑也是經過歷代不斷補繪才留存至今。
第4窟 菩薩 宋 圖源/麥積山石窟
盡管巖石表面不適宜雕刻,但相對堅硬的質地卻可以作為骨架支撐。因此,麥積山亦可見“石胎泥塑”的做法,即以石為胎,將山體鑿出基本形狀,再敷泥塑造出佛像。
這樣依山就勢所造的佛像,高大雄偉,第13窟“東崖大佛”與第98窟“西崖大佛”均為這種摩崖石胎泥塑造像。
第13窟“東崖大佛”局部 圖源/中國國傢地理BOOK 攝影/陳旭
而那些十厘米左右的小型塑像則為模制影塑,以泥、細砂和麥秸做材料,用泥制模具(泥范)翻制,表面經過處理,然後敷彩。
通常背面粘貼於墻壁上,正面作凸起壁面較高的浮雕凹狀。在萬佛洞(第133窟)的墻壁上層,就貼有數十排、高不足十餘厘米的影塑小佛像。
第133窟 影塑佛像 北魏 圖源/麥積山石窟
在麥積山有一種特別的雕塑,即為“薄肉塑”。在上七佛閣(第4窟)的壁畫中,“伎樂飛天”的面部和肌體用薄薄一層細泥塑出,凸起在畫面上。
第4窟 薄肉塑壁畫 北魏 圖源/麥積山石窟
這種雕刻與繪畫相結合的創作方式,使整幅壁畫呈現出強烈的立體效果,給人以一種“呼之欲出”的感覺,在中國石窟壁畫中獨此一處。
03.
麥積山彩塑的題材
從造像題材來看,麥積山彩塑的主要內容有以下五類。
三世佛,是麥積山石窟造像的主題。一說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佛,即“豎三世”;一說為東方、此方、西方“橫三世”。
多在窟內三壁之敞口大龕塑三尊坐佛,或於小型龕窟塑一佛二菩薩。比如第62窟的三壁三佛,第12窟正壁的佛與菩薩。
第12窟正壁 佛與菩薩 北周 圖源/網絡
彌勒,對於彌勒信仰的重視,可以從麥積山早期洞窟中窺見一二。
而彌勒造像的表現形式也較為豐富:一是三佛之一,主要出現在三佛窟內;二是交腳菩薩,作為窟龕內的主尊,或是作為三世佛之一,以交腳菩薩的形象出現;三是倚坐的形象;四是以半跏思惟和交腳菩薩的形式對稱出現。
第142窟右壁彌勒菩薩 北魏 圖源/旃檀精舍
七佛,指釋迦牟尼佛及在其以前出現的六位佛陀,這是麥積山十分流行的題材之一。目前能確定的七佛窟最少有14個,占來北周現存洞窟總數的1/3。
北周秦州(天水古稱)大都督李允信開鑿的七佛龕(第4窟),是麥積山現存最大、最壯觀的洞窟。
第4窟 主佛與菩薩 宋 圖源/麥積山石窟
維摩詰造像,麥積山第102、123窟,在正壁塑說法的釋迦牟尼佛的兩側,分別塑出文殊菩薩和維摩詰。
第123窟左壁龕內維摩詰造像
供養人造像,有一種造像較小,平民衣著,頭後沒有背光,這些便是歷史上信仰佛教,出資開窟造像的施主,或捐助者們給自己留下的蹤跡。有如第142窟的母子供養人,第165窟宋代所塑的女供養人像。
第142窟 母子供養人 北魏 圖源/麥積山石窟
04.
麥積山彩塑的藝術風格
從北魏到兩宋,麥積山收藏瞭具有各個時代特征的塑像,每一筆刻畫都是當時信仰與藝術相互交融的印記。
北魏
第78窟 北魏早期塑像
北魏早期,造像風格還帶有濃重的印度和西域色彩,以第74與78窟為代表。佛像形體高大、造型敦厚,面相長圓,神情莊嚴,著袒右肩袈裟。菩薩戴高冠披發,袒上身,下著長裙,體態古樸渾厚。
第147窟 北魏晚期塑像 圖源/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
北魏後期,統治者進一步推行漢化政策,加之南朝士大夫文化的影響,造像進一步中化、民族化,最明顯的就是“褒衣博帶”和“秀骨清像”的傾向。佛的袈裟變為漢式的褒衣博帶;菩薩像,則是身材修長,面部清瘦。
西魏
西魏造像,則演變為溫潤秀美的特點,更具健康美。人物造型更自然清圓,衣著多褒衣博帶或交領儒袍。第44窟坐佛儒雅從容,五官較集中,笑意含蓄、雋永。
第44窟 西魏塑像 圖源/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
北周
北周時期,處於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變革階段。造像風格趨於溫婉和淳厚,人物形體飽滿,面形漸趨豐頤,表情生動自然,衣紋更加簡潔,代表洞窟有第4窟、第62窟。
第62窟 北周塑像 圖源/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
北齊階段,畫傢曹仲達受印度笈多藝術影響,創造出“曹衣出水”的藝術風格。此時的石窟造像佛衣樣式即為曹衣出水,人的服裝像從水裡出來一樣,緊緊貼在身上,衣紋密集。
隋唐
隋代僅有八窟,造像手法樸實、簡潔並向圓雕過渡。第13窟東崖大佛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它高達十六米,從殘破處可辨認石胎雕制的粗型,雖表層塑泥幾經後代重修,但仍具隋代風格。
第13窟 隋代塑像 圖源/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
唐代則因地震等存品很少。據史書記載,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和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秦州地區經歷瞭兩次巨大的地震,使麥積山中部崖體大面積坍塌,山體被分成瞭東西兩崖。
目前保存的唐代塑像主要集中在第5窟,佛像變得慈祥和藹,關懷現世;菩薩則如宮娃,更加世俗化。
第5窟 唐代塑像 圖源/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
宋代
宋代開窟極少,但是對許多早期造像進行瞭重修。此時的造像衣紋寫實,面貌莊重,代表洞窟有133窟中的雕塑“釋迦會子”以及165窟。
第165窟 宋代塑像 圖源/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
北魏早期的魁偉雄健、北魏後期的秀骨清像、西魏的俊秀清朗、北周的珠圓玉潤、隋唐的飽滿圓潤、兩宋的寫實求變……這裡的每一尊塑像,都記錄下當時的人們對美的認識,靜靜訴說屬於自己的時代故事。
05.
不可錯過的石窟
普窟
第4窟,名為上七佛閣,也稱“散花樓”。位於東崖三大佛上方最高處,距地高約70米,為麥積山規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也是最輝煌壯觀的殿堂式大窟。窟內原塑一佛二弟子六菩薩或一佛八菩薩像,歷經唐、宋、元、明不斷修繕,造像已非初始原貌。
第4窟 菩薩 宋代重修或重塑,明代重妝 圖源/麥積山石窟
第5窟,位於東崖西側最高處,上七佛閣左側。建於隋代、初唐,經宋、明重修。中窟塑一佛二弟子四菩薩,雖經後代重修,仍保持著隋末到唐初的造像風格。
第5窟 佛與菩薩 圖源/麥積山石窟
第13窟,俗稱“東崖大佛”,位於東崖中部。開鑿於隋代,南宋紹興年間重修。系摩崖淺龕,立面近方形,高17米、寬約18米。摩崖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薩像。這是麥積山現存最大的一組石胎泥塑造像。
東崖大佛 圖源/網絡
第98窟,位於西崖中部,又稱“西崖大佛”,由摩崖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薩造像組成立面整體呈豎長方形,通高14米,寬10米,進深1米。造像正中立佛高12.2米,原作於北魏,後不同朝代均做過維繕,原貌已基本無存。現佛像頭頂為低平細密的螺紋發髻,正中置肉髻珠,具有較濃鬱的宋元佛像發髻特征,整體塑作帶有較多明清泥塑特征。
西崖大佛 圖源/麥積山石窟
特窟
第121窟,此窟為北魏晚期代表性洞窟之一。最為引人註目的,是兩組弟子與菩薩的“竊竊私語”,主佛在中央講經說法,左右兩側的菩薩在竊竊私語。
第121窟 左:螺髻梵王與菩薩像,右:弟子與菩薩像 圖源/南山供秀
第127窟是麥積山特窟中最為恢弘,精美壁畫最多的一個特窟,佛教故事繪滿洞窟四壁和整個窟頂,除窟內佛座四周約1.21平方米為明代重繪外,其餘皆為北魏原作,這些壁畫內容豐富,場面宏大,形式完美。
第127窟 菩薩
西方凈土變壁畫,第127窟右壁上部
第133窟,又稱“萬佛洞”,是麥積山石窟內部空間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精品最多的一個重點洞窟。有泥塑、石雕、石刻造像三種類型,泥塑27尊、飛天、千佛像共3400餘身,現存石刻造像碑十八通,亦有“碑洞”之稱。
第133窟10號造像碑 圖源/網絡
更多開放特窟精彩看點見下表,供大傢參考:
古人秉承著虔誠的信仰,將永恒的美與佛性融註在這座石窟的每一尊佛像。那些世俗的微笑,佛陀的微笑,帶著人們對平凡美好生活的向往,永遠地定格在瞭秦嶺深處麥積山的石窟裡。
歷經千年變幻,這神秘的東方微笑仍能觸動心靈深處,等待我們去仰望,去體會。
參考資料:
魏文斌,《麥積山石窟的分期、造像題材與佛教思想》,《中國文化遺產》2016年第期;
董廣強,《絕壁上的佛國——麥積山石窟藝術導覽》,甘肅人民出版社;
花平寧,魏文斌,主編《中國石窟藝術——麥積山》,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END-
編輯整理|可心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藝旅文化是一傢根植於東方傳統文化,專註在文化遊學、城市走讀、文化沙龍、文化講座、博物館導覽、文化體驗、文化課程、青少年研學、文化創意產品等方面的文化藝術綜合服務機構。 我們跨界在文化、藝術、旅行之間,讓文化活起來,讓生活更有趣。